瑞承-企传投多元服务专家
[退出登录]
预约专属顾问
95183
账号登录
短信登录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获取验证码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恭喜您注册成功!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打开瑞承app
安卓版
IOS版
注册
重新获取
获取验证码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验证身份
设置新密码
完成
获取验证码
验证身份
设置新密码
完成

宜信财富2022年资产配置策略指引中篇-投资主题和风险

 



文章作者:邢杨、闫星月、王好


2022年十大投资主题与风险提示


2022年十大投资主题


投资主题一:全球实现群体免疫,服务红利释放


2021年全球经济在疫情反复和政策积极中恢复,由于各经济主体对疫情防控程度与疫苗接种的不同、各部门对疫情的敏感度不同,导致各经济主体和主体内部各经济部门产生了较大的分化,尤其是发达经济体快速修复下带来的商品需求的激增和疫情反复下高接触式服务需求疲弱的分化,不仅加剧了供应链瓶颈问题,还导致通胀水平的持续性走高。


截止2021年四季度,发达经济体或高收入国家疫苗接种率已达到70%以上,基本实现群体免疫,而对于新兴经济体或中低收入国家,疫苗接种率不到50%,低收入国家接种率不到10%。就疫苗的需求而言,2022年新兴经济体或中低收入国家需求量远高于发达经济体,从疫苗的供应来看,2022年疫苗产能将在2021年全球产能111.5亿剂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新兴市场或低收入国家疫苗供应短缺问题将得到缓解。2021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新闻发布会中明确表示,必须在2022年中之前,确保每个国家(或地区)70%的人口都接种了疫苗,并消除疫苗分配不平等的问题。可预期到2022年底疫苗接种落差、免疫落差均会缩小,全球有望实现群体免疫。


基于群体免疫实现的假设,全球经济活动有望正常化运行。各经济体对内而言,经济活动全面开启,线下接触性场所解封,高接触式服务行业全面开启;对外,国际旅游、跨境服务等加速恢复,从而实现服务需求红利的内外释放。不过相对于商品需求,服务需求释放的红利更倾向于对本土经济增长的贡献,由于服务行业吸纳了更多的就业体量,将促使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进一步促进服务消费的回升。


投资主题二:关注对前沿技术的投入,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生产效率


2020年至2021年受到新冠肺炎在全球范围的扩散,各经济体均采取了严格的防控封锁措施,对居民、企业的生活和办公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何将危机转化为机遇,关键因素在于复原力,即经济和社会的恢复以及重建能力。各经济体对复原力的建设,主要的方式之一就是加大前沿技术的投入,即对数字化发展和对技术创新支持。这些前沿性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渗透到各个经济部门和社会活动中,从而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改善生计,实现经济的多样化。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估计,2018年前沿技术大约有3500亿美元的市场,到2025年,这一市场可能会增长到3.2万亿美元以上。其中按市场收入计算,占最大份额的是物联网,到2025年可能会增长到1.5万亿美元——约占前沿技术收入的一半,主要是因为物联网涵盖范围广泛,2017年,使用的物联网设备已达84亿。对于未来将要扩张的另一个领域是工业物联网(IIoT),它将使用多种互联设备进行各种形式的制造。对于其它前沿技术来看,据普华永道的研究显示,人工智能、机器人和其他形式的智能自动化等,到2030年将为全球贡献15万亿美元的产值。


不过就全球各区域而言,前沿技术的发展存在一定分化。根据UNCTAD通过信通技术部署、技能、研发活动、行业活动和融资渠道五个方面对前没技术编制的指数来看,排名前三的国家是美国、瑞士和英国,排名前十的国家大多数来自欧洲,新兴经济体中中国和俄罗斯表现靠前,分别排名为25和27。从地理区域来看,北美和西欧的发展程度较高。可以看出得分靠前的国家与人均收入有较高的正相关性,主要是它们有更多的资源和能力进行投资和执行政策,另一方面,这些领域的高性能本身将提高生产率和人均收入。需要关注中国和印度在前沿技术方面发展靠前,主要是在研发方面表现良好,一方面反映了这两个国家具有丰富的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它们还拥有大型本地市场,吸引跨国企业的投资,为前沿技术提供了大量的资本支持。


综上所述,在疫情扰动的背景下,未来将加大对前沿技术的投资,可重点关注前沿技术相关的资产,如权益市场、相关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不仅可实现投资的多元化,而且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生产效率,实现经济的变革性发展,进一步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弥补不同国家、部门之间的不平等情况。


投资主题三:全球产业链错位修复,东南亚或为后起之秀


2020-2021年,疫情爆发对产业链影响是着力于供需结构性的冲击。因不同国家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上存在的差异,导致疫情防控效果显著不同,令全球产业链的修复表现为错位恢复。就全球产业链来看,东南亚已是与欧盟、北美同等重要的产业链之一,受到新冠肺炎持续性扰动,东南亚地区整体的价值链、企业链、供应链等问题突出,尤其是2021年三季度东南亚疫情的爆发,导致大量企业停工、停产,部分产业链受损严重,尤其是对电子及汽车产业链的冲击,也是全球最复杂的两条产业链。


对于2022年来说,预计东南亚疫苗供应能力加强,疫情将得到较好控制,经济活动更大范围开放,将促进以电子及汽车产业链为修复重点的产业链进入快速修复时段。除此之外,就产业链转移角度而言,未来全球产业链的恢复将从全球化过渡为区域化。虽然中国国内疫情稳定,但仍受制于中国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等因素,中国部分产业链的地位受到挑战。另外,疫情的爆发为一些政府根据地缘政治形势对制造商的选址决策提供了操作空间,东南亚地区成为除中国外的最优选项。2020年,日本已拨出创纪录的22亿美元一揽子支持计划,以补贴制造商将生产迁出中国。87家企业签约受益于首轮补贴,其中57家企业共获得5.35亿美元在日本开设工厂,另有30家企业在缅甸、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地区扩大生产。


从新兴市场内部来看,东南亚国家进一步加强对全球产业链的政策支持,其主要包括向参与全球产业链的公司提供税收减负,以及与对外贸易协定的签约。在2021年5月1日,《越南与英国自由贸易协定》于正式生效。该协议生效后,越南纺织品出口到英国的关税将降至零。除此之外,疫苗接种率有望广泛覆盖,部分以初级制造业为主的东南亚国家将有望控制本土疫情,实现产业链的恢复。综上来看,东南亚国家通过内外部寻求全球产业链的重新部署,预计产业链的错位修复将主要向东南亚地区倾斜。


投资主题四: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另类投资有效补充传统投资


2008年金融危机后,另类投资在全球范围内的崛起。黑天鹅、灰犀牛等事件的频发,加大了市场风险,波动率中枢水平显著提高,是另类投资得到投资者青睐的首要原因。而低利率环境也是导致投资者为追求较高收益率而增配另类投资的因素之一。整体来看另类投资具有减少投资组合波动、多样化、稳定的收入、高风险下具有的高收益率、以及较高的绝对收益等特点。展望未来,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结构的变化、技术领域的变革、地缘政治和气候风险的不确定性影响,将导致市场的波动率中枢呈现上移态势,从而会持续加大另类投资的配置。


对于2022年来说,新冠肺炎的负面影响仍将持续。全球各经济体也因防控措施和疫苗接种的不同,导致经济周期运行呈现较大分化,从而进一步加大市场的不确定性,同时全球的通胀中枢水平也将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另类投资在抵御风险、抗通胀的由此预计2022年另类投资仍将获得较快增长。


据摩根大通对另类投资数据的统计来看,2020年以来,全球另类投资基金整体募资规模达1.08万亿美元,2021年前5月的募资规模为5050亿美元,达到2020年全年规模的46%。若以2021年上半年的增长水平来看,2021年全球另类投资将毫无疑问的破万亿规模。根据Preqin2020年对另类投资的预测来看,2025年全球另类资产规模将超过17万亿美,其中私募股权和对冲基金为主要的投资方向。不过2021年随着各经济体对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的加强,预计基础设施在另类投资中将获得更快的发展。


投资主题五:全球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将迎来新的投资浪潮


基础设施是经济增长和生产率的基石,它是一个多元化的领域,包括公路、铁路和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医院等社会基础设施、以及能源和卫生基础设施等方面。在全球范围内,一个功能良好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核心,而且基础设施投资作为一种资产类别,还可以优化投资组合,当与可持续性、包容性和弹性的长期考虑相结合时,基础设施可以实现经济的变革性发展,如当前全球为应对气候变化,进行的低碳经济的转型、社会不平等等。就对经济发展而言,不仅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可以稳定经济发展。2020年因新冠肺炎全球范围的爆发,令经济受到重创,各部门均呈现了严重的下滑,然基础设施部门则表现出一定韧性,虽然各经济体采取了封锁和限制,导致交通部门的减少,但卫生基础设施、以及电子商务和线上活动相关的电信基础设施得到了强力发展。


由于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面对新冠肺炎的影响,2021年8月,G20各国政府已宣布提供3.2万亿美元(占G20 GDP的3.2%)基础设施作为刺激措施。若在未来两年内实施,这一刺激措施意味着G20的年均基础设施投资将增加45%,其中运输和社会基础设施部门将分配较大份额资金,另一部分将分配给气候变化与平等方面,如低碳转型约30%、数字化约17%等。


就中长期角度而言,全球基础设施需求存在较大的缺口,全球基础设施中心(GI Hub)于2017年估计,到2040年,对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将达到94万亿美元,融资缺口约有15万亿美元,而且大约四分之三的私人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发生在高收入国家,其中有一半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而中低收入国家在基础设施项目上只吸引了全球四分之一的私人投资,大多发生在不可再生能源和运输部门。而填补基础设施融资缺口的工具之一是调动私人资本,尤其是新冠肺炎的影响进一步限制了政府预算的融资能力,这使得私人资本变得更加急需,2020年约80%基础设施项目由私人投资的债务提供,因此发达经济体的项目正越来越多地利用债务资本市场,特别是,通过绿色债券进行融资。


对于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倾向将向环境可持续、包容,有弹性和数字化的未来转向,经历了新冠肺炎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之后,投资者对可再生能源表现出强烈的意愿,2020年风能和太阳能项目吸引了基础设施总私人投资的近50%。


投资主题六:气候变化将成为ESG投资最主要趋势


2006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金融倡议共同发布负责任投资原则,经过近十几年发展,ESG投资逐渐成为欧美等国一种新兴的投资方式,且随着向新兴市场的发展,环境、社会和治理投资成为目前全球最为主流的投资之一,其中公司治理为最主要方向,众多的投资者将ESG因素纳入其投资和管理决策中。根据中证指数公司统计,截至2020年,全球ESG投资规模已将近40万亿美元,占全球整个资产管理规模30%左右。彭博情报调查显示,到2025年,全球ESG投资规模预计将达到50万亿美元。


近年来,因受疫情影响,导致大量企业难以为继,而ESG指标良好的企业拥有更好的恢复速度与盈利水平,迫使更多的公司加速转型并提高复原力,尤其是向环境方向的侧重,当前气侯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因素已超过了公司治理,成为ESG投资最关注的问题。这一变化在基础设施类公司尤为显著,因为此类企业更好的地纳入了ESG中环境因素。


因此对于未来ESG的投资方向,我们更加注重企业应对气候、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管理。2020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届缔约方会议要实现2050年全球净零排放目标,这将加大对“零碳”或“碳中和”为气候目标投资,推动企业实现净零供应链的公司发展,与此同时各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绿色债券市场的大规模扩张。2021年三季度,主权债发行成为绿色债券的主要发行商,占到全部发行量的22%,由政府支持的实体企业发行的绿色债券达15%。根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绿色债券的发行规模累计超过了1.5万亿美元,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本日历年的绿色债券发行额为3540亿美元,超过了2020年2970亿美元的纪录,并预测2021年底,将达到创纪录的5000亿美元。气候债券倡议首席执行官肖恩·基德尼表示,到2025年,每年5万亿美元的绿色投资必须成为决策者和全球金融实现的新标志,是衡量金融体系绿化进展的实体经济投资基准,其中每年用于清洁能源、弹性基础设施、绿色交通、建筑和可持续农业的资本配置需要加速到数万亿美元。由此可见,在中长期的全球资本分配中,ESG投资,尤其是以气候和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将得到更多的支持,同时基础设施债券也可能为所需的适应项目提供资金。


投资主题七:中国高质量发展聚焦“专精特新”


“专精特新”分别指的是专业、精细、特色和新颖。2019-2021年间,工信部公布了三批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其中上市公司有299家。2021年730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央层面的发声使全国人民开始重视起“专精特新”,尤其是来自资本市场的关注。在政策层面,“专精特新”企业也将获得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专项资金奖励和融资便利等优势。


从行业分布上看,“专精特新“上市企业主要集中在机械、化工、医药生物、电子和电气设备等行业,其中机械行业占比接近3成。从股价表现看,投资”专精特新“企业能够获得超额收益,但不同标的分化较大。从财务角度看,三批”专精特新“上市企业整体增长均快于沪深300成分股和中证500成分股;ROE与沪深300成分股持平,但高于中证500成分股;毛利率也高于沪深300成分股和中证500成分股。可以看出,”专精特新“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企业类别,具有较好的经营能力和较强的竞争力,需要关注主要位列于军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和医疗等产业板块的”专精特新“企业。


投资主题八:中国内循环主体下,消费提质增量


消费的后周期特征与居民收入增长直接相关。历史经验显示,大型经济冲击过后,居民消费支出往往复苏偏慢,显著滞后于经济增速复苏6-8个季度,这就是消费的后周期特征。原因在于,跨周期宏观政策刺激后,经济增长复苏容易在短期内形成不平衡的收入分配结构,这会对消费产生不利影响。后续居民收入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消费需求才能复苏。目前,“稳增长“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强,有望提振居民收入。2022年,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对实体经济、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将强于2021年,随着PPI逐步向CPI传导,居民收入有望继续保持高增长。此外,决策层近期曾表示,要”用好投资政策和消费政策工具,实施好即将出台的扩大内需战略纲要”。预计未来扩大内需战略纲要的出台将为如何扩大消费指明更多方向。虽然疫情扰动仍在,但其变化和影响从趋势上看越来越可控,而消费和服务业应对疫情反复的能力在增强。


从宏观视角来看,2021年,消费增速低于预期的主要原因在于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和疫情防控的约束。考虑到经济当前已处于周期底部,再加上明年政府扩大内需的决心和宏观政策前置的要求,居民收入增速有望回暖并带动消费向趋势回归。除此之外,疫情对经济冲击下降和消费端的“免疫力”提升也是积极因素。可关注,中国A股市场中的相关消费类型企业,从消费的预期回暖到确认将对消费类型企业逐渐形成利好,“PPI-CPI”剪刀差下降也会进一步提振企业盈利。


投资主题九:中国“双碳”目标助力新能源长期发展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作为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1+N”政策体系中的“1”,为“双碳”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根据文件要求,未来国家的经济规划、宏观调控与产业政策等重大决策,都需要考虑与“双碳”目标的兼容性;中国将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这将对全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基本理念产生根本性影响。


《意见》提出了实现“双碳”目标的五项原则:“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原则,制定了实现“双碳”目标的“三步走”路线图,以2025年、2030年、2060年为节点设置了三阶段目标,并对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等量化指标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按照上述指标进行增速线性外推,部分目标的达成依然面临明显的挑战。


《意见》具体提出了十条实现“双碳”目标的具体举措,其中,对于产业结构调整、能源体系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与绿色城乡建设等方面的战略部署,将对相关产业与行业发展带来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一是,绿色基建和能源产业立于政策风口,其中,在低碳交通领域,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铁路、水路运输及其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开启快速发展;在节能建筑领域,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等将迎来规模化发展,并催生绿色低碳建材的需求。二是,新能源领域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意见》明确提出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我国风电、光伏的整体开发将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的思路,且按照“双碳”具体目标要求其发展空间巨大;文件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电网、储能、氢能等均有望迎来发展契机。第三,化石能源、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将受到政策的严格限制。但短期来看,化石能源消费仍处于快速增长期;“十五五”及中长期,化石能源将被新能源逐步替代,消耗量将逐渐见顶并下降。四是,绿色低碳和节能减排相关技术的发展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相关领域值得前瞻性布局,如智能电网技术、电化学/压缩空气等新型储能技术、氢能的生产储存应用技术、园区能源梯级利用技术、气凝胶、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等。五是,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


投资主题十:中国新基建热潮下,物流地产投资机会极佳


基础设施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提升全社会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模式的不断进化升级,需要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经济高效运作。2020年4月国家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新基建”一跃进入大众视野。物流作为新基建的一部分,受益于政策红利,使得物流地产成为了疫情后时代增速最快的地产类别资产。与此同时,国内首批公募REITs中物流项目的纳入,也为物流地产的推出开辟了新途径。


从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趋势来看,近二十年物流行业成长迅速,中国社会物流总额至2020年已超300万亿。我国物流设施资源表现为:总量面积大;人均面积少;高端仓储缺口大。伴随着新基建热潮下国内消费恢复、电商经济发展以及传统制造业复苏,中国物流设施供应缺口愈加明显,据戴德梁行数据统计我国在高标仓储设施上的缺口在1亿平米以上。因此打造现代物流地产数字化、科技化及产业化升级迫在眉睫。


物流地产因其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一直受国家主权基金、养老基金和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的青睐,物流地产占大宗物业投资的比重逐年上升,由2019年的5%上升到2020年的14%。我国物流地产整体资产回报率相比办公、商场、公寓等资产更高,并在疫情影响下展现出较强韧性及抗风险能力。目前中国国内物流产业设施的分布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为主,同时沿主要运输动脉向内陆延伸,在主要交通节点如陆港、空港、水港附近的项目设施密度及供需交易额相较更大。加之国内消费市场、制造业对物流资源的需求,促使政府加强对仓储物流行业的政策支持,为下个周期内国内重点区域的物流设施、物流地产项目带来极佳的投资机会。


2022年主要风险提示


外部风险:美联储加息引起全球资本市场连锁反应


最近四十年,全球共经历了六轮美联储加息周期。在美国实际利率上升阶段,全球资金回流美国,引起其他国家经济增长不同程度增速放缓,资本市场震荡,以及本币贬值。最近一次美联储加息周期为2015年底至2018年,基准利率从0.25%一路上调到2.5%。其间,中国资本市场先后经历了股市大幅回调,人民币贬值,以及利率大幅抬升等波动。这里面固然存在国内监管当局施策不当、人民币汇率改革和供给侧去杠杆等内因,但美联储加息的影响绝对不容轻视。目前,国内货币政策正处于新一轮宽松周期伊始,与美联储货币政策形成明显错位。同时,中国金融开放程度远高于2015年,债市、股市均有大量境外资本参与。如期前所述,国内非金融上市企业净利润增速很可能即将或已经见顶,部分行业和概念当前股价在未来可能承受明显回调压力。人民币汇率同样可能随之迎来短期小幅贬值。


内部风险:监管政策加码和宏观政策转向将产生局部影响


2021年,监管政策和宏观政策对国内经济总量和结构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2022年仍将持续。在监管方面,房地产监管适度缓和,释放合理贷款需求,但“房住不炒”大方向并未改变;在反垄断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双碳”政策会适度纠偏,但依然会向前稳步推进;地方政府新增隐性债务将会成为2022年的监管重点。上述监管政策都会产生明显的结构性影响。在宏观政策方面,尽管当局一再强调要保持国内货币政策独立性,但美联储加息还是有可能对央行执行货币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极端情况下,国内货币政策宽松周期可能随美联储加息而终结,甚至转向收紧。如此将会加剧国内资本市场的波动。


查看更多
相关标签:
下载
APP
免费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