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重点事件1:中国央行“如期”降准,利率债和高评级信用债的牛市行情有望延续。
上周日(6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8年7月5日起,下调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央行的目的为何?
1)支持“债转股”项目、支持小微企业、同时缓解信用风险。上周三(6月20日)国务院会议后,市场就开始期待央行降准,周末央行“如期”宣布政策。按照央行的公告,这次降准分两部分内容,一是对工农工建交物价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中信、光大等十二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降准,“可以释放5000亿元资金,用于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项目,同时撬动相同规模的社会资金参与”,二是对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的降准,“可释放资金约2000亿元,主要用于支持相关银行开拓小微企业市场,发放小微企业贷款,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此次降准是在几个较大压力下的行为,包括新增社会融资大幅下降、信用风险上升、贸易摩擦近期升温、内外需前景不乐观。
此举帮助维持流动性总体适度、缓解信用风险、对冲经济下行风险。对比1月25日的面向普惠金融的定向降准以及4月25日的置换MLF型定向降准,这次的降准涉及的范围更广,有普降的性质。我们预期后期或还有进一步的定向降准等“松货币”措施落地,利率债和高评级信用债的牛市行情有望延续。
这次的降准还有稳定股市的考虑。上周A股受到“贸易战”影响而大跌4.4%,市场情绪低迷。这次降准对于“债转股”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对股市也都是利好。当然,对于50万亿市值的A股来说,千亿资金的作用很小,更多的是情绪方面的抚慰。另一方面,近期的金融数据超出市场预期,表外融资大幅下降,甚至由正转负,带来社会融资增速的大幅下跌。包括近期频频爆出的上市公司债券违约,都是金融紧监管过程中伴生的问题。定向降准可以缓解一些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对违约潮也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后续政策如何发展?我们认为未来央行还有降准的必要。在严监管的背景下,“信用分层”的现象还会存在。为了弥补“紧信用”,央行必须以“宽货币”来对冲。但央行还会保持“稳健中性”的基调,基准利率难以下调,降准却有充分的空间。而且在当前贸易顺差逐渐收窄之时,降准还可以代替外汇占款成为新的货币投放渠道。我们可以期待央妈在下半年继续抚慰市场,当前利率债和高评级信用债的牛市行情有望延续。但对低评级债券,由于违约的可能依然存在,还需谨慎观望。
上周资本市场:全球股市普跌,A股跌穿2900关口。
上周资本市场再度大幅动荡,主要是受到贸易摩擦冲击。美国白宫在端午假期前“如期”公布了对500亿中国进口商品的征税清单,并在端午节(6月18日)再度在白宫官方网站发文表示可能进一步对2000亿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上周五,特朗普表示美国正在调查汽车进口是否构成国家安全威胁,如果欧盟对存在的问题没有做出解决,他会对欧盟进口汽车征收20%的关税。美国的行为激起了中国和欧盟的强烈反对,中国表示将采取相同规模的关税反制,欧盟也表示将以牙还牙,实施对等报复。市场的紧张情绪飙升导致全球股市大跌,而全球债市普遍上涨。
·在贸易摩擦冲击之下,全球股指普遍下跌。MSCI全球股指小幅下跌0.9%、MSCI新兴市场股下跌2.3%、标普500指数上涨0.9%。欧洲Stoxx 600 指数下跌1.1%。
· A股受打击最大,上证综指全周收跌4.4%。上证综指上周低开低走,上周二(6月19日)当日跌幅达到3.78%,全周震荡回落,并已经跌破2900的关口。A股上周的糟糕表现不仅因为贸易摩擦,还有自身的原因。事实上,A股近期正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一是前期不断爆发的上市公司违约潮表明金融去杠杆已经进入了深水区,金融风险正在不断释放;二是6月A股迎来限售解禁小高峰,解禁规模接近4000亿;三是股权质押的平仓风险加剧, 6月以来股价触及平仓线的股票明显增多,影响市场情绪;四是新股上市的冲击,6月上市的工业富联、宁德时代等5支新股都属于“大票”,对市场的流动性形成了冲击。
对中期的A股,我们谨慎乐观。理由包括:贸易战的风险更多影响短期市场,我们预期中期影响较小;上文中提到的股权质押、违约潮、解禁潮等均为短期影响因素,中长期影响较小;A股的估值相对历史而言不算高,现在的滚动市盈率为2015年以来最低,一些ROE良好但估值较低的股票反弹的概率较高;从近期的定向降准、扩大MLF抵押品等动作来看,央行的货币政策已经有边际放松的倾向;另外,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下行,但运行质量有望继续改善,对股市也有支撑。但对于左侧机会还要非常小心,短期内,A股还是在筑底,3000点是上证综指的重要阻力位,在指数有效突破3050点之前,需要谨慎参与。
· 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2.6bp,徘徊于2.9%下方。上周多国债市表现较好,因避险情绪发酵,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下行至2.9%以下,加拿大、德国和中国债市涨幅更大,三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下行9.3bp、6.6bp和3.5bp。
· 人民币创5个月新低。贸易冲突同样影响了货币走势,上周在岸和离岸人民币汇率均跌破6.5关口,创5个月新低。下半年美元的升值趋势或难以持续,来自美元的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会减小,人民币在下半年或更多收到出口和内需减弱的影响。
上周重点事件2:英国央行维持基准利率于0.5%不变,年内或加息一次。
上周三(6月20日),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Monetary Policy Committee)在最新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宣布,维持基准利率在0.5%不变,并维持企业债和政府债购买量不变。英国央行的决策符合市场预期,但央行的声明中表现出对英国经济增长乐观的态度,带动英镑连续上涨。
英国央行认为一季度的产出下降被证明是临时性的,增长的动力会在二季度恢复,一些居民支出和市场情绪指标从一季度的相对较弱水平强劲反弹,即使制造业产出在4月出现下滑,出口也下降,但商业活动调查数据显示经济维持整体稳定,并且预示二季度将出现增长。
通胀会缓慢下降。5月份英国的CPI维持在2.4%,与4月持平。英国央行认为,随着英镑的贬值效应逐渐消退,通胀会逐渐在2年内回到2%的目标水平。但是近期经济好转,就业、工资等指标已经回升,国内的成本压力会短时间内略微推升通胀。对于这样的通胀发展形势,英国央行表示采取持续缩紧的货币政策比较合适。
短期内不会调整购债计划。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认为,资产购买计划会暂时维持不变,直到利率上升到具备足够下调空间的水平。本次会议上,这个水平被设为1.5%。这意味着,可能在近两年内,英国央行的量化宽松规模不会调整。
我们在半年度展望中指出,下半年英国经济将面对退欧后安排的不确定性,这可能会对企业投资带来压力,但处于高位的通胀水平将支持央行加息一次,并支撑近期疲软的英镑。结合这次的会议预测,我们维持原来的判断,即英镑兑美元年末可能回升至1.36的水平。
上周重点数据:欧洲多国6月服务业PMI显著回升,不改下半年经济增长放缓前景。
上周Markit公布了欧元区、德国和法国的6月份PMI初值数据,制造业PMI与服务业PMI显著分化:制造业表现相对较弱,欧元区、德国、法国的制造业PMI均创下近16个月新低;但服务业表现良好,欧元区服务业PMI初值达到近4个月新高,德法服务业PMI也均好于预期。
年初以来,欧元区经济数据表现一直不及预期,市场对此反应消极,欧元兑美元今年已经下降了2.9%,在发达国家货币中表现较差。虽然这次公布的制造业PMI数据再度不及预期,且弱于前值,但市场反应却较为积极,欧元在数据公布后连续跳涨。市场这种反应,一方面是因为服务业PMI表现较好,令投资者看到了经济表现改善的希望,另一方面可能是过度失望后的市场补仓行为——目前花旗欧洲经济意外指数已经下跌至2011年欧债危机时的低位,仅次于次贷危机期间的水平。
我们认为今年下半年欧洲经济下行的风险仍然存在,内生动力的恢复还需要时间,而且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可能会对欧洲的出口带来压力。这或将延缓欧央行收紧货币政策的步伐,虽然欧央行6月份已经宣布了年末即将停止资产购买计划,但经济情况未明显好转之前,欧央行势必非常谨慎。
综合对经济和央行政策的预判,我们认为,欧元兑美元下半年可能继续在当前的底部区域徘徊,年底或处于1.18附近。
图1:上周上证综指大幅下跌
数据来源:彭博信息、宜信财富
图2:美债收益率环比下行
数据来源:彭博信息、宜信财富
图3:上周美元指数冲高回落
数据来源:彭博信息、宜信财富
图4:英国央行维持基准利率不变
图5:欧元区服务业PMI有所回升
图6:人民币对美元近期大幅贬值
数据来源:彭博信息、WIND、宜信财富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内容的准确与完整不做承诺与保障。过往表现不代表未来业绩,投资可能带来本金损失;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