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个月,从特朗普推出对钢铝分别征收25%、10%的高额关税,计划对1500亿美元的进口中国商品征收关税,到赶在关税政策落地之前,中美在5月17-18日第二轮贸易谈判达成了阶段性和解,再到这几天特朗普打算对进口汽车施加关税等,贸易摩擦和相关的争端成为全球性的议题,引发了市场对贸易、经济增长、全球化以及全球生产链秩序如何演变的担忧。
中美贸易摩擦及相关争端是当前关系中美、乃至全球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政治事件之一。媒体、市场的大部分注意力还是在贸易上。我们认为,中美贸易摩擦的本质有着更深层次的、政治和经济结构性的原因。中美双方难以在短期内,在诸多方面很快达成共识,预期中美双方在较长时间里将进行反复磋商。
这篇文章我们试图通过解答十个问题来帮助投资者更好理解中美贸易摩擦的本质和潜在的演变。
问题一,对第二轮谈判的结果,中美双方的反应如何?
对于中美联合声明的内容,两国的反应有所不同。相对于中国国内较为满意的心态,美国国内的负面声音较多。
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显示,双方同意增加美国农产品和能源出口;双方就扩大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贸易达成了共识;双方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同意加强合作,中方将推进包括《专利法》在内的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工作;双方同意鼓励双向投资,将努力创造公平竞争营商环境;双方同意继续就此保持高层沟通,积极寻求解决各自关注的经贸问题等。
中国国内较为满意的情绪主要基于两方面:一方面,大家对本月初美国财长率团来华时提出的尖锐要求仍然记忆犹新,对谈判的预期较低。 联合声明中没有强制中国减少美国逆差2000亿美元。另一方面,中美联合申明中没有涉及很多结构性的变化,包括“2025规划”、没有限制和打压中国高新技术发展的举措、也没有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加征关税。对之前美国特别关切的知识产权、技术转让等,这次谈联合声明判也没有给出明确的信息 — 这些恰恰是美国一些不满声音的出发点。
问题二,中美贸易摩擦和相关争端会很快得以解决吗?
不会。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3月22日宣布对500-600亿中国商品征收关税,并将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一定程度上,这是对中国在技术转让和知识产权方面的不当实践的惩罚措施,它的依据是商务部依据美国《贸易法》第301条款开展的关于中国政府在技术转让、知识产权、创新等领域的实践、政策和做法调查报告。
这次美国发起贸易摩擦不仅仅是为了降低美对华贸易赤字、寻求对其自身更为有利的贸易条件、或兑现之前特朗普的竞选宣言,更也是为了维护美国在科技领域以及美国经济的绝对优势、对中美经济关系进行重新调整。
由于此次贸易摩擦有更为深厚的经济、政治原因,需要解决诸多结构性的争端,我们认为,中美双方难以在短期内很快达成结论,中美将会在较长时间里,在贸易,投资领域反复磋商。
美国国内当前较大的负面声音可能会有不利的作用,或会使得美国谈判官员在接下来的贸易谈判中更为强硬,可能会在非贸易领域的争端上给中国更大压力。
问题三,美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吗?
是的,绝对是。
比较优势的概念为发达国家提出全球化的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全球化是发达国家包括美国领导的产物,发达国家在资本和知识密集型行业中具有比较优势,跨国企业将劳动密集型生产转移到成本更便宜的国家,以赚取更多的利润。
德国智库贝塔斯曼基金会(Bertelsmann Foundation)发表的《2016全球化报告》显示,全球化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表现在全球化提升实际人均收入),全球化中受益最多的还是发达国家。无论从人均收入、还是国家总收入的角度,全球化给主要发达国家带来了更高的收益,是全球价值链局面的最大赢家。全球化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
数据显示,在1990-2014年间,全球化进程中受益最大的国家是日本和美国,它们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获益最多,分别累计高达为4.5、3.4万亿欧元。中国的累计收益大概为2.3万亿欧元,排名第三。然而,从实际人均收入的累计提升来看(反映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受益最大的却是日本、瑞士和芬兰等,美国人均也有累计1万多欧元提升,远高于中国人均累计1700欧元。
图1: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赢家
数据来源: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彭博信息、宜信财富
问题四,‘反全球化’是否就会改善美国中产阶层处境?
否。
过去20几年里,在全球化生产链的演变下,美国中产阶层的收入增长确实有放缓,本土的工作机会部分转移到生产成本更便宜的发展中国家。 但是,造成中产阶层相对的“恶化”的状况,不能简单的归结到全球化。其它重要因素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美国国内全球化利益的分配不均,使得中产阶层没有得到足够的补偿,贫富差距加大;技术的进步使得部分低技能的工人失去了竞争力等。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史迪格利兹(Joseph Stiglitz)在其著作《不公平的代价:破解阶级对立的金权结构》中表示“薪资停滞、工作机会消失,大众的税愈来愈重,但是社会福利却一减再减等分配不均问题,根本的原因是政府的失能,无法矫正市场失灵”。
‘反全球化’并不会从本质上改善美国中产阶层处境。本身全球化是优化资源利用效益的反映。就美中经贸往来而言,如果美国将自己排除在全球生产链之外,意味着放弃自身的相对优势,放弃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
中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增长是长期存在的趋势。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升级正在迅速将中国由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变为以消费者为基础的巨大市场。在新兴中产阶级需求日益提升的情况下,中国将成为从金融服务到农产品等众多商品受欢迎的目的地,这些领域,美国都具有很大的产能和优势,美国将继续获益于中国的需求增长。
问题五,2020年末减少美对华贸易逆差2000亿美元?
我们认为中国不太可能承诺在2020年末达到减少2000亿美元的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一方面,技术上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剧烈改变进口来源会制造出中国和其它国家的贸易矛盾,中国也需要平衡这些方面的影响。
就农产平而言,2017财年美国农产品出口1405亿美元,美国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收入为220亿美元,即便假定美国农产品出口中国增加50%,也只能减小110亿美元的逆差,而且这也会受限于美国的生产能力。
能源方面也有一定空间。美国在2017年对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总价值仅40几亿美元,即便每年100%的增长,与减小2000亿逆差仍然相差很远。
2017年美国出口到中国,单项商品类别价值超过100亿美元的,有飞机或航天器、汽车、大豆、核反应堆及相关机械设备、电气机械设备及其零部件。中国对航天器、核设备、电气机械等有需求,但这些商品属于高科技产品,或仍然受到美国出口限制。
问题六,美国的贸易赤字近年来有恶化吗?
并没有。
自1970年代中期到2007年间,美国一直面临商品贸易赤字增加的趋势,但是近几年,状况有所改善,过去10年间,美国的贸易赤字处于较为稳定的规模。以商品贸易赤字相对GDP的比重这个指标来衡量,美国贸易赤字有改善,2017年美国商品贸易赤字相对GDP为4.2%,远低于2006年的6%。
但是,美中商品贸易逆差近年来确实趋势增大,美国对中国商品贸易赤字在2017年为3752亿美元,占美国总商品贸易赤字的46%,远高于2006年的28%的比例。我们认为这是全球化生产链优化的结果,在美国整体赤字稳定的情况下,美国进口来源发生了重新分布。
图2:美中商品贸易逆差趋势增加,美国商品贸易赤字近年来较为平稳
数据来源:WIND、彭博信息、宜信财富
问题七,为什么说基于美对华贸易赤字的‘贸易战’是个伪命题?
美对华商品贸易逆差近年来确实趋势增大,但是,完全不用过于强调这个不平衡,因为除了表面的国际贸易外,美国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商业利益。
在中国对外开放和全球产业链优化的过程中,多年来,美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建厂,这些子公司在中国生产产品、并将部分产品直接卖给中国消费者,每年的销售额巨大, 例如,美国通用在中国销售的汽车比在美国还要多,苹果手机在中国的数目更是美国的两倍多。这些美国企业在中国的销售额,并没有反映在美国对中国出口的贸易数据里。
举例来说,根据苹果官方发布的2015年盈利报告,苹果公司在2015年总销售收入达到2337亿美元,净利润总额为534亿美元。 当中,苹果公司在中国的销售收入为582亿美元,利润为134亿美元,苹果在中国的160万工人的基本工资总额不到62亿美元,只有苹果在中国收入的大约10%。
美国政府经济分析局(BEA)数据显示,美国子公司在中国当地的销售量远远超出美国跨国卖到中国的商品额。2015年,美国对中国的货物出口额为1162亿美元,而美国子公司在中国的货物销售额则达到了1791亿美元;进口方面,2015年美国进口中国商品为4819亿,当中真正是中国公司制造的商品只有3219亿美元。
图3: 考虑美国子公司在中国销售额和美国从中国公司的商品进口后,美国在中国商业利益更大
数据来源:美国政府经济分析局、彭博信息、宜信财富
问题八,美对华贸易逆差持续增长是全球化的结果?
是。 中国在过去10几年中逐步成为全球、以及亚洲生产链的末端。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博鳌论坛上表示 “中美之间的贸易失衡问题是比较复杂的。中国处于亚洲产业链的末端,会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地区进口部件,加工完成后再出口美国” 。美国原本从日韩等地的进口变为从中国进口。表现在数据上就是,在中国对美国顺差加大的同时,中国对主要亚洲国家的逆差亦随之加大。中国对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贸易赤字从1997年的160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2145亿美元。
图4:中国对美国的顺差反映了中国处于亚洲生产链的末端
数据来源:WIND、彭博信息、宜信财富
问题九,为什么说中国的出口价值高估了中国实际获得的收益?
国际贸易数据基于出口商和进口商的地理位置来划分,并不考虑所有权关系,不显示收入最终由哪国的企业获得。2017年中国的出口中,有43%是在中国的外商独资企业(31%)或中外合资企业(12%)出口的,除了劳动力的工资,绝大多数的收益属于外资公司。而且,即便是中国出口,由于很多商品,中国企业处于生产链的末端,参与的是最后组装这样较为简单的环节,收获的附加值也较低。
图5 :2017年43%的中国出口是在中国的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企业出口的
数据来源:WIND、彭博信息、宜信财富
问题十,能说中国的贸易和经常账户不平衡吗?
不能。
中国的贸易和经常账户渐趋平衡。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贸易和经常帐户渐趋平衡,中国经常帐户盈余占GDP比率从2007年的近10%,大幅下降至2017年的1.4%,中国总贸易盈余占GDP比率从2007年的近7.5%,大幅下降至2017年的1.5%。相比之下,一些与美国贸易紧密的国家,其经常帐盈余占GDP比率大幅高于中国,如日本3.6%、韩国5.6%,远超美国财政部3%的标准—美国财政部以经常帐差额占GDP比率是否长期超过3个百分点作为评估一国的经常帐户是否平衡。
图6: 中国经常帐户盈余明显低于区内其它主要经济体
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WIND、彭博信息、宜信财富
图7:中国经常项目差额持续下降,近年商品贸易顺差持续下降,而服务贸易赤字则维持稳定
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WIND、彭博信息、宜信财富
图8:过去近3个月中美两国贸易战的重要时点
数据来源:宜信财富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内容的准确与完整不做承诺与保障。过往表现不代表未来业绩,投资可能带来本金损失;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