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承-企传投多元服务专家
[退出登录]
预约专属顾问
95183
账号登录
短信登录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获取验证码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恭喜您注册成功!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打开瑞承app
安卓版
IOS版
注册
重新获取
获取验证码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验证身份
设置新密码
完成
获取验证码
验证身份
设置新密码
完成

万亿GDP城市,都在奔向未来产业

 


近期“GDP万亿俱乐部”城市陆续发布了三季报。“万亿俱乐部”城市梯队格局重塑,规模扩容的态势已初现端倪。



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前三季度均已跻身三万亿元,处在俱乐部第一梯队。


深圳、重庆、广州处于两万亿元至三万亿元区间内,构成第二梯队。


而紧随其后的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天津、宁波、青岛、无锡、长沙和郑州以源源不断的内生活力跻身于第三梯队。


同时,佛山、济南、合肥、泉州、南通、福州、西安、东莞这些目前接近万亿的城市,预计将于第四季度实现GDP万亿目标。


但是,是什么支撑着这些城市的万亿GDP发展?紧抓未来,深入把握产业变迁的机遇是核心要素。



01从传统制造业到未来产业


盘点我国GDP万亿俱乐部城市,其实不难发现,这些城市都从传统制造业挖到了“第一桶金”。


作为世界制造第一大国,我国工业体系较为完善,是全球为数不多且制造业门类齐全的国家之一。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电气机械、生物医药为代表的众多万亿级产业,培育了诸多GDP万亿级工业大市。


伴随社会进步和经济、科技、文化的不断变革,传统工业虽然承担着“压舱石”的作用,但是难续往日辉煌。尤其是近5年来,一大批新一代的创新创业者云集,引领和推动了万亿俱乐部城市产业的转型升级,催生以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制造业为龙头的城市经济增长新模式。


以“东莞”为例,这座以制造立市的城市,工业占经济总量的50%以上。


追溯东莞的城市赛跑历程,改革开放前的东莞还是一个农业县,工业底子薄弱,改革开放后,东莞借势以“三来一补”为着力点重点发展外向经济。上世纪90年代末,东莞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强对外贸易,带动城市发展提质增速。


20世纪初,传统制造业逐渐式微,东莞积极推动产业发展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从规模型向质量型转变,以IT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在东莞萌芽,民营经济与外资企业协作配套逐步成长。三星、飞利浦、日立、三菱、三洋等国际企业纷纷在东莞投资办厂,开展技术合作。


伴随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升级,东莞工业层次偏低,对特定产业依赖性较强,本土自主品牌、高层次人才相对缺乏的“短板”制约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于是东莞紧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并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全面加快推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工作步伐,在电子信息制造业、智能制造装备、智能输配电设备等领域探寻突破口。培育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终于在2021年经济总量破万亿,成功跻身“万亿俱乐部”。



02加速抢占新高地


“东莞”的蝶变升级并不是个例。


纵观全国,在数字经济的推动下,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成为引领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各大城市相继进行新旧动能转换。


在重提“制造强市”的同时向未来产业积极布局,并表现出了相似的敏锐度:合成生物、人工智能、新材料、量子技术、深海空海开发、类脑智能等产业成为规划中的高频词。


“头部”城市北京,重点提出围绕应用场景打造、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开放共享等方面,多维联动、多措并举推动人工智能占先发展。截至11月29日,据2023人工智能计算大会(AICC)上分布的《北京市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创新应用白皮书(2023年)》显示,北京是当前国内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基础最好、人才资源最集中、研发创新能力最强、产品迭代最活跃的地区,现已拥有大模型创新团队122家,约占全国的一半,大模型数量居全国首位。


上海,则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制造业产值增长达18.3%。上海也将布局类脑智能产业写入当地“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中心规划、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并明确提出,要推动上海大模型创新发展,营造通用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加快打造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在2022年达到了1.33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41.1%,引领作用突出。电子信息产业约占全国规模的六分之一,是深圳市工业第一大支柱产业。在尝到了“未来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后,2023年6月,深圳市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为深圳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做好了顶层设计。


紧跟其后的重庆,在今年年初也提出了要在未来五年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端电子两大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国比重达到10%以上。


广州,打出“链长制”产业高质量发展王牌,提出将针对发展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和新材料、现代高端装备、超高清视频和新型显示、软件和信创、人工智能、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节能环保和生态等21个产业,实现规模实力强、产业链条完善、龙头企业支撑突出、发展空间大的产业布局。


此外,苏州、南京、成都、武汉、杭州、天津,也积极布局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加强制度供给、健全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了城市核心竞争力。



03未来产业,新的能量源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万亿俱乐部城市你追我赶,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持续推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那么未来产业是什么?它能否带领我们穿越周期,形成新的竞争力?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未来要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业界也多有认为,未来产业由全新的技术驱动,是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创新而形成的产业,是面向未来并决定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实力的前瞻性产业,是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


与此同时,未来产业也被冠以技术的前沿性、需求的突破性、影响的颠覆性、价值的战略性、前景的爆发性等显著特征。


为什么是未来产业?


毋庸置疑,未来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未来产业具有前沿性和变革性,对提升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新动能的支撑作用也更加强劲。但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处于产业发展的成长期不同,未来产业基本处在产业发展孕育期,也预示着将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刚刚过去的12月13日,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行的2023-2024中国经济年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高东升强调,将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推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加快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


而就在此前,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我国提出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由此看来,未来产业,必将是各大城市和经济主体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构筑竞争新优势的关键。


但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尚处于萌芽状态的前沿产业都是未来产业。


真正的未来产业是创新驱动“生产力”,并能够对生活、经济、社会带来高质量发展的产业。


因此,不管是城市,还是企业,都应该以创新为核心,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找到自身的资源禀赋,不断进阶。


正如瑞承在前文古都金陵,为什么能稳坐世界科研10强?一文中所提到的,南京找到了自己的科研资源优势定位后,一路创新探索,紧抓科技成果转化,在数十年间,给自己打造出一张“科技创新”的新名片。


而放眼未来,在未来产业的主导下,谁又将是冉冉升起的新星?值得期待。


但对于企业家、创业者和投资人而言,无疑,正如宜信公司创始人、CEO唐宁近期反复所提到的,做企业也好,做投资也好,要与未来同行,保持活力,拥抱人工智能、硬科技、web3等科技创新,拥抱新质生产力,与时俱进,永远做一个“年轻人”,赢在未来!



瑞承为专为高净值人士、企业家群体提供服务的品牌,致力于围绕企业家客户群体的“企、传、投”需求提供综合咨询服务解决方案。


长期深耕企业家“企、传、投”服务,通过多年资产配置能力、科技能力、国际化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持续建设,为客户在资产配置、家族传承、企业发展与提升、品质生活、公益金融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长期陪伴企业家客户的企业、个人和家庭成长,奔赴更加美好的事业与生活。



扫描下方二维码

添加您的专属顾问

定制您的“企、传、投”服务





END

参考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大鹏视野、新京报、中国发展网、长三角双碳院、毕节高新区发布、苏州太湖智库、央广网、南方都市报、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报道综合整理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内容的准确与完整性不做承诺与保障。过往成绩表现不代表未来业绩,投资可能带来本金损失。任何人依据本文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信息发布方不承担任何法律、法规及相关责任。



查看更多
相关标签:
下载
APP
免费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