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承-企传投多元服务专家
[退出登录]
预约专属顾问
95183
账号登录
短信登录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获取验证码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恭喜您注册成功!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打开瑞承app
安卓版
IOS版
注册
重新获取
获取验证码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验证身份
设置新密码
完成
获取验证码
验证身份
设置新密码
完成

火出圈!百年土楼改造的文化行馆,闽南研学带你探秘背后的故事

 

瑞承

传承中心推荐

百年土楼如何在新的时代重新展现魅力,尊重传统又启发灵感?今年暑期,传承中心带你走进福建土楼,跟随清华大学,做最接地气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学,探寻可持续发展之道,助力乡村发展。


塔下村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1426年由客家人所建,被誉为“闽南周庄”。这里的土楼建筑闻名于世,因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规模宏大、风格独特,使得塔下村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青普土楼文化行馆正是由塔下村的土楼改建而成,由5栋传统的土楼建筑组成,拥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其中3栋是在晚清时期建成。


行馆的改造由知名建筑师华黎先生整体设计,遵循“修旧如旧”的改造理念,最大程度的还原百年土楼的原始原貌。设计团队将土楼古老的、以夯土墙和木结构为主的风格保留下来,维持了建筑的原始样貌,同时在空间中置入了富有当地特色的艺术装饰,强调出青普特有的文化内涵。

今年暑期,传承中心的闽南研学实践,做最接地气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学。行程中有一站,就是对青普土楼文化行馆实地考察,并与运营团队座谈交流。听行馆负责人分享传统建筑设计风格与人文理念,向国内独树一帜的人文度假品牌学习文旅IP打造和经营。


跟随清华大学,做最接地气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学项目,7月23-29日,欢迎同学们(16周岁及以上),一起走进福建,深度考察福建土楼、红砖厝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共同探寻可持续发展之道。


把他乡改造成故乡的族群精神

青普土楼行馆所在的塔下村,是漳州著名的侨乡。塔下村建于1426年,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这里四季山水绝美,空气清纯如酿,道道山泉汇聚成河,形成一条“S”形的河流,如玉带般淌过山间。于是客家人沿河建房,建造出了为世人所惊叹的土楼。


而建造的两座圆形土楼,恰好就位于阴阳鱼眼的位置,形成了完美的“太极”形制,这就是“太极塔下村”的由来。



青普文化行馆位于塔下村内河的上游,包含五栋楼。进入行馆,首先看到的是由三座方形土楼围合成的庭院,这三座楼便是稻孙楼、文选楼、耀东楼。


建造这三座楼的主人名为张嘉程,年少的时候家里很穷,以造纸为生。40岁后张嘉程去印尼创业,主要做药材、布匹等生意。他深感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于是晚年回到塔下,置田数百顷,并在自家院子内修建学堂,敦促教育。


为敬奉先祖,弘扬祖德,塔下张姓族人于明朝后期,在村庄东面山坡、肇基始祖原住地上建造了“张氏家庙”德远堂。家庙大殿横梁上镌刻着朱熹的警世名言:“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凡科举中举人、进士或秀才者,都将受到资助,在德远堂前立石龙旗杆,这24支高过10米的石龙旗杆也叫“石笔”,它是功成名就、地位荣耀的象征。


青普土楼文化行馆,最会生活的人在山里

2014年11日青普CEO杨雪山第一次来到塔下村。当他住进客家人祖祖辈辈生活的土楼里,便深切感受到,客家人在迁得中扎根干异境,把他乡改造成故乡的精神,才是客家先辈留给后代最大的财富。

选址就是品牌


塔下村之行,让杨雪山觉得青普的首家行馆,应该落在这里。三年后,南靖土楼行馆开始运营。


作为自由的主体,并不被土地所束缚。客家之所以为客家,并不在于种族血统,而在于其文化与精神。这种不断迁徙,勇于开拓,把异境改造成吾境、把他乡改造成故乡的族群精神,才是客家文化世代传承的核心与精髓。


现在的客家人早已不像祖先那样四处辗转,几经飘零,但他们的血液中永远流动着勇敢、善学、耕读传家的文化信仰。客家人对中原正统文化和民俗的保护,也一直是他们不遗余力的行动和共识。


△门头改造后

2008年,福建土楼共计46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传统建筑响当当的名片。“选址成功就代表成功了一半。选址就是品牌。”青普文化行馆·南靖土楼的落成,代表了青普在选址角度,独树一帜的理念。

青普文化行馆系列每一处选址几乎都在距离世遗地半小时车程的地方,甚至本身就是世遗地。这样与传统景区保持了一个不近不远的距离,闹中取静,顺从谦逊。土楼行馆是其中代表。

塔下村渐渐成为高品质住宿业态的目的地。成为返乡青年再就业的归属地。成为一处乡村振兴的范本。


修旧如旧,传统理念与现代生活融合


青普文化行馆·南靖土楼由国内著名设计师华黎先生主理设计。改造完建筑面积2405平米,其中餐厅为新建部分,共计26间客房。


“修旧如旧”简单一句,背后却是一套很大的工程。


△ 庭院改造前

△ 庭院改造后


土楼是集群型建筑体系,是文保建筑。一幢土楼有六十多户村民。三个楼一共两百户业主,都是一户一户谈下来的。

所有的梁柱都请古建专家精确修复,排除虫洞;全部的瓦片编号,做防水保温处理后,再依照编号逐一复原;已经坍塌的夯土墙,严格遵循过去的夯土技术,土壤经两个月发酵,最大程度还原土楼的原有立面。

△ 炽昌庭改造后


土楼的建筑结构其实不太适合现代人居住,为了改变这一局面,青普重新做了消防、隔音、保温、走廊、消防、木结构……老建筑活化需要在不可见的部分花许多功夫


青普土楼文化行馆是土楼景区第一个达到国家消防改造标准、安装空气源热泵的活化项目。改造难度之大,改造工程之艰,在整个土楼景区是最早一家,也是唯一一家。



在改造过程中,华黎在保留客家土楼原有主体建筑、内院形式、间架木结构的同时,将原有内部结构全部打通,运用当地传统土木建筑方式重建内部,并在空间中置入了富有当地特色的艺术装饰,最大限度还原当地的建筑意境。


在青普文化行馆里,设有行馆改造过程、设计理念等小型展览。走进其中,揣摩华黎的设计手稿,感受修旧如旧的设计理念、改造过程中一木一瓦的变化,以及推敲对原来建筑和老物件的修复和保存等,满满的触动和震撼感便会充斥于胸。


△ 改造一新的行馆餐厅和客房


运营,体验最淳朴的客家烟火


为什么青普不是民宿,而是一种高品质生活方式的引领者。国际化视野的显性层面,是空间,是建筑,是自然山水。而隐形层面,是标准化运营,是好的沉浸式体验感。


青普作为“人文度假”生活方式的先行者,每一个行馆都有着深刻的文化主题。土楼行馆,它的文化主题是——“他乡故乡,迁徙文化”。



因为客家人一路从中原迁徙至闽南深山,在此地繁衍生息。客家人的魂就是在长期迁徙,并寻找生存空间和栖息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品质。


在建筑的内院,有书画展览、客家古物件展览、古筝、钢琴、茶艺、手工陶土等文化体验,充满浓浓的文艺气息。

行馆承袭了客家酸柑茶、客家娘酒、客家糍粑、客家竹编、禾米饭、客家药膳等体验,青普土楼行馆的运营者们,又在上面叠加了一系列亲近自然、生活美学的体验。


青普文化行馆·南靖土楼 客家酸柑茶制作体验

青普文化行馆·南靖土楼 客家娘酒制作体验


跟随清华大学,做最接地气的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学


2017年10月,清华大学首创“乡村振兴工作站”模式,形成长期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站点网络,围绕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人居环境和组织建设五个方面助力乡村发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工作站负责人张弘,在回顾工作站建设发展的故事与成果谈到“面对乡村的空心化、老龄化,以及大量建筑闲置废弃的状况,我们认识到需要改变传统的社会实践模式,应该去做更有持续性、更加深入的乡村实践工作。”



研学考察之「田中赋土楼群土楼建筑修复改造的示范园,被公认为“艺术家眼中的土楼”


年轻人如何真正了解乡土中国?今年暑期,我们将带你一起走进闽南,在清华大学提供学术指导下,做最接地气的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学项目,探寻可持续发展之道,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福建土楼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以后,福建依托这一世界级旅游名片,结合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大力发展以观光游览、文化体验、体育赛事、温泉度假、红色经典等为内核的多元化产品,为当地经济注入活力。


研学考察之「文远楼青普行馆由知名建筑师华黎先生整体设计,在5栋百年土楼里,保留了原有主体建筑内院形式,遵循修旧如旧的改造理念,最大程度的还原土楼的原始原貌

然而,随着土楼开发的深入,如何平衡好世遗保护、旅游发展和村民生活等多种需求?当地如何立足特色资源,精准发力,发展优势产业?如何处理好世遗土楼的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关系?


如何围绕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打造文旅融合新产品?如何使用高新科技,赋能世界物质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走进闽南,探寻世遗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延展阅读

为什么闽南“又红又砖”?这次我们用特别的方式打开它

中国民居的超级工程,有着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美!

有一种世界文化遗产,叫福建土楼

没有图纸,只用最简单的技法,它为什么惊艳了世界?

为什么读懂了乡村,才能读懂中国?

当研学遇到世遗,如何让土楼绽放新活力


查看更多
下载
APP
免费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