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美联社报道,印度人口增至14.1亿,联合国预计将于今年4月中下旬宣布,印度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这将为该国开启新的篇章。
同时,越南人口即将成为1亿人口大国。据越南统计总局预测,今年4月中旬该国人口即将达到1亿水平,成为全球第15个拥有1亿以上人口的国家。
人口是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变量,人口红利意味着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第一人口大国”即将易主,越南在全球经济转型中乘势而上。对此,中国需要担心吗?
01
如何理解“人口红利”?
人口,到底是优势,还是负担?
这个答案因时而变。从我们自己的经历来看,放到四五十年前,我们大概率会选择后一种评价。
但在之后的改革开放四十多年里,我们的人口和生产体系、服务业体系能够匹配,人口变成了中国的红利。丰富、廉价且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动力,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世界也分享了这一红利。
到了如今的2023年,人口在中国将变成另一种“负担”的担心再起,原因是随着新生儿数量的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剧,吃饭的嘴越来越多,但是能干活的手越来越少了,让人担心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可见,人口既可能是负担,也可能是劳动力。一个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力人口与工业生产体系能够匹配,使得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时候,人口红利就能够释放出来。
在历史上,只有一部分国家能够真正把这个红利拿到手,过去几十年,印度和非洲都有释放人口红利的机会,但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真正释放出来。甚至有国家经历过人口暴增,反而承受了沉重的人口负担,陷入人口陷阱。
02
现在的人口红利属于谁?
现在到了越南、印度等区域享受“人口红利”的时刻了吗?这个“红利”属于谁?
对于印度来说,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首先国际地位有望得到提高。但在经济方面是否能享受红利则未必。
虽然印度不止人口多,而且人口结构年轻,人口年龄的中位数是 28 岁(有超过一半的印度人都不到 30 岁)。但所谓“人口红利”,不是说人越多,“红利”越大,而是要看劳动参与率。而印度国内目前就业岗位的增速仍然不能赶上人口的增速。
虽然印度的金融、保险、房地产、电信、 IT等行业增长很快,但并不能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而真正能大量吸纳就业的制造业、服务业,印度还都比较落后,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也有限。
印度的发展,至今仍面临至少三大难题,分别是能源短缺,基础设施落后以及资金和技术严重依赖国外供应。印度想要把人口红利有效转化成为经济红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而对于越南来说,人口红利则有望成为事实。
从人口结构来看,世界人口统计显示,越南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2.5岁,70%的人口都是劳动力人口,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只占到了总人口的5.5%。
从人口受教育程度来看,越南的成年人识字率约有95%,劳动参与率在70%左右。两个数据都距离中国的水平不远。相比之下,根据世界银行2021年的数据,印度的劳动参与率为46%,在亚洲是最低的;成年人识字率大约是63%。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另一方面,越南的人口增长还将延续很长一段时间。
数据显示,目前越南的出生率达1.94%,而我国2022年出生率仅为其1/。14岁以下人口占比为22.32%,这是未来越南能持续补充劳动力的基础指标。
越南有关专家预估,2034年至2039年有望成为越南劳动力的巅峰,这一期间越南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约7200万人。
同时,越南经济体有望长期处在快速增长期。
根据越南领导层的规划:
越南2030年的目标是:基本达到工业化国家的各项指标,成为具有现代化工业、中等偏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而2045年的远景目标是:成为高收入的发达国家,跻身亚洲地区领先的工业发达国家行列。
如今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必然要放弃掉一些产业,而这些产业未来十几年里最好的出路或许就是越南这样的国家。
这两年的越南可谓一路狂飙,成了全球经济的一匹大黑马。
所以,未来的十到二十年里,越南的人口红利有望成为其最大优势,推动越南经济快速发展。
03
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一方面,人口负增长也不意味着我们的国力就下降了。中国也有自己的优势:
第一,中国的人才红利。目前大学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60%,这就使得我们从人口数量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
第二,中国积极推进高质量发展方式。即使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在加快,科技创新有望弥补上由于劳动力人口下降所引发的这一部分生产力的不足。
例如,尤其是近几年,在中国的工厂里,移动机器人正在成为 “标配”。到中国的工厂去看看,不仅是小米、富士康、比亚迪等知名的企业,就连一些中小工厂都在尽可能上机器人。
对此,钧山的投资人和生态圈机器人企业也都非常直观地看到一种远超预期的发展速度。在2021年,钧山生态圈企业优艾智合创始人张朝辉就公开表示,公司当年订单收入比去年同期翻了6倍,很多老客户都追加订单,从几十台变成上百台。他预计接下来3~5年仍将保持这样的增长势头。
之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过一份报告,说每万名员工拥有机器人数量中国是322台,美国是274台。而韩国、新加坡、日本、德国都排咱们前面,其中韩国 1000 台。如果我们的自动化普及率能赶上这些国家,即使劳动力减少也能提高生产效率。工业移动机器人市场的空白率可能有90%以上。
中国移动机器人(AGV)产业联盟数据显示,工业AMR每年销量呈现2倍增长率,这在工业移动机器人行业内,表现突出。2020年国内工业级AMR出货量大概在2800台左右,年增长率约为86%,市场规模约为5.6亿元,未来仍然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还例如,在人工智能革命性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算力规模排名全球第二。据工信部统计,近年来,我国算力产业年增长率近30%,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截至去年底,我国算力总规模达到180EFLOPS(每秒18000京次浮点运算),存力总规模超过1万亿GB,算力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
就在昨天,科技部启动了国家超算互联网部署工作,致力于打造超算、智算的算力底座,成为支撑数字中国建设的“高速路”。在此背景下,数字经济全产业链投资机会更加凸显。如此前刚上市的钧山生态圈企业云天励飞等企业还将大量涌现。
第三,中国正在形成的区域经济分工以及人口集聚能力正在释放。
已有的研究均表明,城镇化将极大地拉动经济增长。根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过去五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60.2%提高到65.2%。这意味着城镇化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比较大的。
第四,人口负增长并不必然导致市场规模下降。美国仅有3亿人,但消费总量远超我们,说明只要消费水平提升了,消费总量自然不是问题。更何况我们的人口仍然很多。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数据,2050年我国人口将减少到13.6亿,2065年将减少到12亿左右。也就是说,40 年后中国还有 12亿人。
当然,另一方面,不可忽视的是,中国人口形势已经发生重大转折,人口开始负增长,影响深远。
例如,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另外,人口减少还可能将对储蓄、消费带来不利影响,降低经济发展的活力与潜力,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正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和支持,推动经济结构向高端制造业、服务业和数字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将迎来发展利好。
同时,对个人而言,应提前做好规划,保障自己和家庭的未来。一方面,利用保险提前做好家庭资产的风险防范。另一方面,优化家庭资产配置。
总之,要适应新变局,把握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