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承-企传投多元服务专家
[退出登录]
预约专属顾问
95183
账号登录
短信登录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获取验证码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恭喜您注册成功!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打开瑞承app
安卓版
IOS版
注册
重新获取
获取验证码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验证身份
设置新密码
完成
获取验证码
验证身份
设置新密码
完成

为何不顾总理反对,德国化工巨头执意要搬来中国?

 


国际化工龙头企业来中国建厂了,投资总额100亿。


9月15日,中国化学与德国巴斯夫集团签署协议,在中国广东湛江建设一座世界级化工一体化基地。


这个事情引起全球瞩目。


一是,154岁的德国巴斯夫在化工领域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可以说,全世界每两辆汽车中,便有一辆与之有关。


二是,巴斯夫这次的投资总额达到100亿欧元,成为其有史以来最大的单笔投资。有多大呢?相当于五个特斯拉超级工厂。


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工程预计在2030年建成,届时湛江将成为巴斯夫在全球第三大的一体化生产基地。


而且,这个事情的背景并不简单。


不仅美国喊话“10年内不得在华建厂”,而且德国内部的反对声音也不小。德国总理、经济部长都曾明确表示反对;在巴斯夫集团董事会中,也有一部分小股东投反对票;而且,为了阻止德国制造业迁往中国,德国政府取消了在华德企大量的补贴和金融支持。


但巴斯夫经过4年的坚持推进,还是坚定地搬到了中国。


为什么巴斯夫要义无反顾地来中国?在碳中和的大趋势下,为什么我们会欢迎“高耗能、高排放”的化工产业转移到中国?



务实的企业,叛逆的巴斯夫


俄乌冲突带来的影响太大了。


欧洲能源极度依赖俄罗斯。欧盟能源主要以石油(35%)和天然气(24%)为主,俄罗斯本就是欧盟最大的第三方能源来源,也是欧洲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约占欧盟天然气进口的45%。


而这种依赖尤其在德国身上表现尤其突出。EIA数据显示,德国占俄罗斯天然气出口量的19.19%,在欧洲国家中占比最大。


天然气的短缺和涨价,除了民生,对工业企业冲击尤其大。因为整个欧盟每年大概有27%的天然气,都被用于工业生产了,尤其是化工行业。


化工业的关键就在于原料和能源,石油和天然气是最重要的化工原料。虽然对于一些高耗电的行业,没有天然气可以用煤炭、核能发电。但是如果天然气是主要原料,就没有第二种技术路线替代了,所以化工是受影响最深的一个行业。


德国本来就是一个自然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所以才拼了命地发展化工。


德国能源消耗曾经位居世界第5位,其中60%的能源依赖进口,天然气在德国整体能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份额为30.6%;石油第二位,份额为28.6%。


所以,德国科学家警告,由于能源危机,德国的基础工业,尤其是化学工业将面临终结。

这些影响在德国巴斯夫身上非常聚焦。仅巴斯夫一家的天然气总需求约占德国全国的4.5%。


成本的高企不仅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可能停摆。而且,还影响到市场竞争力。


短短三个月,欧洲天然气价格从每1000立方米960美元,涨到3000美元,整整翻了3倍,给巴斯夫带来成本的飙升。


这也让巴斯夫不得不宣布提价。导致了同类的化工产品,欧洲的价格和国内相比越来越高。长期来看,找到降低成本的方法才是关键。


此种情况下,巴斯夫亟待自救。


于是,本来在2018年就开始考虑在湛江建厂的巴斯夫,在今年的7月份,不顾反对做出了最终的投资决策。


叛逆巴斯夫的这波操作,并不是孤例。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其他的欧洲巨头,也在和中国越走越近。



为什么要向中国转移?


狡兔三窟,在关系到能源时,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巴斯夫最大的化工一体化基地在德国路德维希港,第二大化工一体化基地在比利时。此外,还在韩国、美国、墨西哥以及新加坡等地设有化工基地。


巴斯夫的第三大基地为什么选择建在中国?


一个跨国企业决定自己的产能往哪里布局,一定首先考虑投资的性价比和生产的稳定性。


如果产业对生产的稳定性要求比较高,同时对能源成本敏感,对运费不敏感,那很可能就会考虑转移到中国。


首先,几十年来中国能源供应体系结构持续稳定强化,加上“湛江地理位置优越”以及“广东是中国工业生产制造的腹地”,吸引巴斯夫落地湛江。

湛江地处粤桂琼三省交界,背靠大西南腹地,坐拥华南地区较好的深水良港,是诸多海外航线到达中国距离最短的港口。


同时,濒临南海北部湾,南海石油、中东石油都可以从湛江上岸、完成炼化后,再输送到其他地区。


巴斯夫把化工基地押注湛江,本质上也是押注中国南海油气的开发。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北部湾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指出,要建设南方重要的能源资源储运基地,依托沿海油品码头和北海LNG接收站,打造辐射周边地区的海上天然气枢纽和油气储备基地,稳步推进南海油气资源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


数据显示,南海目前已发现18个新生代油气沉积盆地,石油地质资源量约230亿吨-30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50万亿立方米,“可燃冰”资源储量也十分可观,被称为世界上第二个“波斯湾”。


另外,除了海上的LNG船与南海天然气资源以外,中国还有三条保障天然气供应的路上管线,一个是西北方向中亚天然气管道、一个是东北方向俄罗斯管道、还有就是西南中缅的天然气管道。


另外,除了能源方面的优势,我国还是制造业大国,有比较完备的产业链,技术能力也在逐渐地积累,还有工程师的红利。


一般来说,产能的转移会跟在订单的转移之后,因为订单的转移让跨国企业验证了我们具有这部分竞争的优势后,就会对产能布局做相应优化。


在疫情之前,中国的有机化学品、电气设备、机械设备、汽车零部件等行业展现出了优势,我国的出口份额稳步提升。在欧洲“断气”背景下,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进一步提升。


巴斯夫在我国生产的高端材料,立马就能跟我国的高端产业产品进行产业链对接,产业就优化起来了。


此外,中国还有庞大的内需市场。


中国已经是占全球化学品市场40%份额的第一大国,近年来,高端化学品尤其是新材料方面,需求的快速增长远远大于供给的增加,各国外资在华布局化学品深加工产线就更加顺理成章。


业务转移加速不是一种新现象,而是对过去趋势的延续。能源危机是短期催化因素,其背后原因是中国不断优化的能源结构,不断提升的全球产业链位置和大规模的市场。



又一条鲶鱼?


在历史上,已经发生过了四次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每一次转移,都成就了一批高速增长的工业化国家。


在新一次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中国也正处于新的转型期:东南亚承接我们的低端产业,中国继续转型升级实现进阶。


因此,那些单位能源附加值高的行业产能转移,对中国是很大的机遇。


例如巴斯夫这样的企业把产能转移到中国,对中国的化工产业来说,有望产生新的鲶鱼效应。就像特斯拉之于中国汽车产业。


公开信息显示,这次巴斯夫湛江项目未来除了生产常规的有机化工原料产品,还有多个面向消费市场的下游产品生产装置。其中,新增产的每年6万吨工程塑料已经开始生产,2023年另一套热塑性聚氨酯项目(TPU)也将投入运营,以满足汽车和电子产品等行业日益增长的需求。


与电动车一样,中国并不缺乏化工研发能力,例如在2021年中国TPU的产消量就已超全球一半。但国内大部分TPU生产企业核心技术优势缺失、产品结构单一,行业利润难以有效提升。而巴斯夫等跨国公司技术优势突出,可以带路培养配套供应链与市场环境。


只是,需要关注的是,欧洲制造业转移是结构性的变化还是暂时的?


首先从短期来看,今年冬天欧洲一定是比较艰难的,不管怎么计算,欧洲的天然气、电力供给都是不足的,会对整个欧洲制造业造成一定影响。


再往后看两三年,欧洲能源成本上涨幅度仍会比我们高,尤其是俄罗斯被制裁无法把能源向西方国家出口的情况下,由此在未来几年之内中国仍有能源价差的红利。


长期来看,2030年左右,欧洲的光伏、海上风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发展起来,实现了清洁能源的转型,中国的旧能源红利会有所弱化。但中国的光伏制造、风电行业处在世界的第一梯队,清洁能源的建设也相对靠前。


因此,不管从旧能源或新能源体系来看,我们国家都具有一定的优势。长期来看,我们仍能享受到有能源优势方面的红利。


而且,碳中和的背景下,还可能带来制造业全球相对优势的重新评估。


在欧洲出台“碳关税”的情况下,实际上会对成本进行重构。原来大家认为的成本主要是指劳动力、土地、电力等,现在则还要考虑“碳成本”,而我们国家的新能源优势能让我们获得更强的成本优势。


我们国家西部土地成本、劳动力都比较低廉,也是新能源发展最集中的区域,传统意义上能源消耗比较高的行业,尤其是化工行业,如果能够流向我国西部地区,还是有利于我们国家区域的协调性发展,也有利于继续保持我们国家的全产业链优势。


总之,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的转移没有停止,而是在加速重构。之前人们可能并不觉得生产会出现中断,但是新冠疫情给了全球企业一个深刻的教训。未来跨国企业在布局产业链时,会对安全和稳定赋予更高的权重。


欧洲产业转移到中国未来幅度或许会减弱,但是大方向不变,我们的红利有希望能够长期维持。


比较理想的结果是,一边实现双碳目标,一边实现经济转型、全球产业链位置的提升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标签:
下载
APP
免费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