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承-企传投多元服务专家
[退出登录]
预约专属顾问
95183
账号登录
短信登录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获取验证码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恭喜您注册成功!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打开瑞承app
安卓版
IOS版
注册
重新获取
获取验证码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验证身份
设置新密码
完成
获取验证码
验证身份
设置新密码
完成

全线飘红,30多股涨停!这个领域暴涨行情能走多远?

 



上周五,医疗股突然就爆发了。


沉寂一年多的医疗股,在A股市场处于3000点附近的底部区域时,一展拔地而起的蓬勃之力,掀起了一波强势反弹行情。


医疗股掀涨停潮,个股普涨。医药生物板块大涨7.13%,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均涨超9%。


实际上,从9月份开始,医疗板块就已经“蠢蠢欲动”,直到上周五才彻底爆发。


股价的涨跌间,反映的是政策、情绪、估值、行业等多维度的变化。医药股为何突然开启了这波绝地而起的反弹行情?


直接导火索就是今年10月12日,国家医保局再度明确创新医疗器械暂不纳入集采。



医保谈判狂压价,最终会让老百姓没药吃吗?




近年来,医保局通过集采、价格谈判等方式,压低医药医疗费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每年的医保谈判现场视频,都能引发广泛讨论。


“4.4元的话,4太多,中国人觉得难听,再降4分钱,4.36,行不行?”这是2019年医保局专家与药企代表谈判中的一幕。


这段医保局专家与药企代表谈判的视频在网上广为传播,并被称作“灵魂砍价”。国家医保局称,2019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新增的进口药品基本都是“全球最低价”。

图片来源:网络


2020年11月,国家医保局开展心脏支架带量采购工作,几场“灵魂谈判”下来,直接将原价1.3万元的心脏支架谈到700元,降价幅度达到94.6% 。网络上也是一片叫好声。


但股市对集采的反应却完全相反。医疗股大幅下跌,破发比比皆是。


有声音称:因为利润被压得太低,药企都不愿意研发和生产了,以后有钱也用不上药。医保局的做法“会摧毁医药行业”。


事实果真如此吗?为什么近年来国家医保局要进行带量采购、压低药价?


改革开放初期,虽然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66岁,远超其他发展中国家。但缺医少药的现象仍十分普遍。于是,国家逐步引入市场的力量来进一步做大市场。这也就是中国的第一次“医改”。


成效显著。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卫生总费用从1978年的110.21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4.63万亿元,增长了420倍。


医药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73亿元,提高到1998年的1371亿元、2016年的3.2万亿元,增长了410倍。


但另一个问题也随之显现——“看病难、看病贵”。


医疗行业事关民生,并不能完全以利润和收益来考量。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做好医疗保障?


“新医改”的各种可能性在探索中孕育。


2017年1月,国务院8部门联合下发一份通知,明确提出综合医改试点省(区、市)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的公立医疗机构要率先推行药品采购“两票制”。


两票制的目的就是“减少中间商赚差价”,把药品的流通限制在两级经销商以内,改变曾经药厂到医院中间环节太多、层层分润的现象。


2018年3月,国家又成立了国家医保局,集中统一管理医保工作,医保带量采购、价格谈判也逐步做了起来。这才有了心脏支架、抗癌药等“救命药”价格的大幅度降低。


2022年6月,国家医保局发布《2021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通过谈判降价和医保报销,全年累计为患者减负1494.9亿元。





医疗企业利润低,活不下去了吗?




医保局的带量采购,一般会按当下市场需求总量的一部分进行,例如80%,剩下的由市场自行调节。


以医药领域为例,对于一些认真做新药研发的厂商来说,一旦被纳入医保集采范围,等于获得了一个稳定的市场,也可以减少在销售上花的功夫。这是中国市场以量换价的优势。

尽管药品价格就被降下来了,对药企来说,这仍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把价格降了,换中国这么多省市市场,你干不干?


要知道,之前创新药进入医保目录难、进入医院难、进入医生处方难。而现在,这几扇大门无疑一下子全打开了,而且在支付上有了强力支持。


但对于低研发投入的药企,纳入集采范围则意味着利润降低,而不申报、不纳入,也很难在市场上通过营销手段抬高价格,这就会倒逼他们必须转型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药、信息化等成为药企议价和竞争的壁垒,也是生存竞争的必需。


我国早已不是曾经缺医少药的状态,缺的是创新药、原研药。通过集采等政策手段引导医药市场就成了必然。


同时,价格谈判也起到了“让市场发现价格”的作用。


许多药企推出新药后,会进行调研,确定合理区间;而医保局也有大量数据来为定价提供支持。在这个两相对照的过程中,确定那个兼顾数量与利润的平衡点。


可见,本质上,集采是医疗健康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消费升级、医保控费、老龄化这三个重要维度,直接影响近几年中国医疗健康领域发展的逻辑,带来确定性的机会。医保谈判无疑是医保控费的直观体现——控制医疗服务价格。


医保控费,是在控制费用总额的同时合理调配费用结构、刺激医疗服务质量的改善。集采控价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2022年8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司长许树强表示:要逐步提高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化验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大型高水平公立医院力争到“十四五”期末达到40%左右,力争到“十五五”期末达到60%左右。


回溯历史,国家医改政策的逻辑始终贯穿其中:先“把池子做大”,等总量做上去,再根据需求的变化提升供给的质量。

这次国家医保局再度明确创新医疗器械暂不纳入集采,其实也是一致的逻辑。


国家医保局指出,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对类似3D打印骨科耗材等创新产品,考虑技术特点、生产成本、使用情况、临床功效等特性,采取“一品一策”的方式,确定合适的采购规则。


也就是说,对创新医疗器械领域,先给出充足时间,助力行业成长,再酌情纳入集采。这对创新医疗器械领域来说,自然是利好。


除此之外,医疗领域近期的其他利好消息也不断,例如医保谈判设置“简易续约”规则、财政贴息支持医院贷款更新医疗设备……


医疗设备贴息贷款政策,相当于鼓励医院搞“基础设施”。今年10月14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政策,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和国产替代步伐,医药类上市公司未来业绩增长就是大概率事件。


财政贴息支持医院贷款更新医疗设备也对医疗器械行业有很大推动作用。据安信证券预测,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有望带来3200亿元增量市场,对呼吸机、多功能心电监护仪、除颤仪、测序仪、CT、DR、彩超等医疗设备具有促进作用。





市场信心能否长久?




当然,医疗股反弹,无论政策怎么刺激,如果没有内生性的原因,也很难有大行情。在二级市场和一级市场都是如此。


医疗健康领域的内生性动力足吗?元生创投创始合伙人陈杰认为医疗健康领域风景独好,主要的推动力就是科技创新。


元生创投目前是中国目前IPO/过会数量最多的医疗基金之一。多年来,它辐射全球,目前已经完成了140余家生命健康领域优秀企业的投资,涉及新药创制、创新医疗器械、体外诊断和精准医疗,以及医疗服务四大方向,取得了丰厚的投资回报,其中15家企业已经登陆港交所、科创板等资本市场。元生创投多次被评选为中国医疗健康领域创投基金Top10、中国最活跃医疗健康投资机构。陈杰在不久前刚刚荣登“投中2021年度最佳创业投资人”榜单。


元生创投在投资中尤其关注医疗创新企业在科技上的突破,有的提高生活质量,有的使此前不能治愈的病有了治疗方法。


以干细胞为例,元生创投此前跟踪了近10年,但都没有布局。因为觉得此前的技术还不能解决干细胞的一些问题,或者效果还没有得到充分证明。


但在2020年左右,看到国际上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技术的突破后,元生创投判断一个大时代正要来临,所以在过去2年迅速出手投资了3家相关企业。例如,可以治疗脑卒中、老年痴呆等多种疾病的技术平台。目前,这3家企业都已经取得了早期科研的成功,即将进入临床阶段。(信息来源:唐宁会客厅)


“未来医疗领域能产生指数级回报的公司,一定在交叉创新领域。” 钧山私募股权基金合伙人游思彤同样看好医疗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突破,他所说的交叉创新,指的是指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


可见,“成长”是医疗健康的主题,医疗行业是一个刚需、长期增长的行业。


中国医疗行业有两条线路发展迅速:受到互联网、数字化、智能化推动;受到生物科学和基因技术的推动。医疗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就主要源于此。


从长期来看,不仅是医疗器械采购,其他医药、生物制品的带量采购也已经形成常态化,虽然在某个时间点会对行业形成冲击,但相信是短期的。


医保控费和集采常态化背景下,以下这四大创新升级方向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1、医疗科技

具备新技术、新材料、新算法的创新药;创新器械;创新疫苗;新技术带来的新诊疗方向:如介入瓣膜、神经介入、癌症早筛等。


2、消费升级

主要包括眼科、口腔、辅助生殖、医美等医疗消费品,以及银色经济下的康养服务产业。


3、国产替代

从仿制创新到原始创新、系统创新,如检测试剂、高端耗材和设备等等。


4、市场国际化

定位全球市场,具有海外出口销售能力,等等。



点击上方卡片马上报名

查看更多
相关标签:
下载
APP
免费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