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闫星月
本报告发表于:2021年7月19日
宏观及大类资产配置周报观点摘要
上周全球新增确诊人数上升,疫苗接种率微幅提速。进入7月之后,受Delta变异毒株影响,欧美疫情升级,而拉美地区疫情则随着疫苗接种的有序进行得到缓解。其中英国新增病例与死亡人数均创年初以来新高,但英国首相约翰逊并不打算重启一些限制封锁措施以抑制病毒的传播。从疫苗接种来看,全球疫情接种速率微幅提高,其中发达国家接种明显放缓,且近期疫情升级的东南亚区整体接种比例也较低,不过日本地区和印尼疫苗接种呈现大幅上升态势。
上周权益类指数表现不一,欧美股市呈现倒“V”型走势。其中MSCI发达市场指数下跌0.9%,MSCI新兴市场指数上涨1.7%。发达市场指数下跌主要因疫情导致的避险情绪上升以及通胀水平上涨导致美联储提前收紧货币政策的预期增强。新兴市场方面,则由于疫苗接种速度的提高,复工复产仍然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对整体指数形成支撑。
主要国家主权债收益率下行,系避险情绪升温。在全球经济复苏的背景下,变异毒株在欧美地区的扩散对需求端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抑制,市场对修复进程放缓的担忧以及美国财政部TAG账户的释放,导致主要国家主权债收益下行。
上周美元指数上行0.6%,欧元兑美元下跌0.6%,新兴市场货币指数上升0.3%。美元兑G-10货币贬值,与美债收益率下行的逻辑保持一致。美元指数上行系美国经济修复向好以及全球复苏遇阻致避险情绪增强,令资金向美元资产流入。上周布伦特原油价格下跌2.6%,收于美元73.59/桶,WTI原油下跌3.45%,收于美元71.26/桶。原油下行主要源于欧佩克最终达成协议以及变异毒株引起的疫情反复使得市场对需求端的复苏担忧,令油价承压。对于后期而言更偏谨慎,主要因欧佩克逐步退出限产协议的意图逐步明朗,但今年整体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中国6月份主要经济数据,虽然经济仍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且经济不平衡的问题凸显,但整体呈现稳固回升态势,且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新”经济持续加速,传统的工业生产维持较高景气度,进出口、投资和消费亦呈现稳步运行状态。同时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财政政策的后置性也将更好的稳定全年经济。
美国6月公布的经济数据基本向好,其中通胀和零售销售数据大幅超预期,分项指标来看,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转移。我们认为后期价格水平维持在相对高位,在持续性影响下“通胀目标实现”预期增强,或促使美联储提早调整缩表进程。
本周主要看点:
数据方面:7月一、五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美国:6月新屋开工(万户)、营建许可(万户)、成屋销售总数年化(万户),7月16日当周EIA原油库存变动(万桶),7月17日当周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万人);欧元区:7月制造业PMI初值。
政策事件方面:欧洲央行公布利率决议,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召开新闻发布会;日本:日本央行公布6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召开7月份新闻发布会,介绍宏观经济运行等有关情况。
正文
重要经济数据分析
中国:二季度GDP增长7.9%,增长动能回升,产业结构逐步恢复
据统计局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32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7%,比一季度回落5.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31%,两年平均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31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两年平均增长5.0%;二季度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5.52%,季调环比增加1.3%。分产业来看,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8402亿元,同比增长7.8%,两年平均增长4.29%;第二产业增加值207154亿元,同比增长14.8%,两年平均增长6.12%;第三产业增加值296611亿元,同比增长11.8%,两年平均增长4.89%。整体来看二季度GDP增长动能回升,产业结构有明显修复。
二季度GDP增速动能增强,结构性持续优化。虽然二季度GDP表现低于市场预期8.5%,但两年平均增长高于一季度0.52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3%,显示增长动能增强。从当季三大产业增速来看,第一产业较一季度呈现明显上升,两年平均增速提高3.13个百分点。从对GDP的拉动情况来看,上半年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明显提升,其余两大产业呈现不同程度回落。具体来看,第一产业拉动率高达0.45%,创1998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拉动率分别回落至6.71%和5.54%,不过两者差值扩大至1.2%,结构持续修复,已接近2015年以来均值水平1.8%。从对GDP的贡献率来看,第三产业亦呈现修复态势,上升至52.83%,第二产业仍高于2015年以来同期均值水平35.6%。另外从支出角度来看对GDP的拉动情况,其中最终消费对GDP的拉动最高为7.84%,两年平均拉动GDP增长2.33个百分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其次为资本形成总额,拉动GDP增长2.4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拉动GDP增长1.97个百分点,最后是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GDP增长2.43个百分点,两年平均拉动GDP增长1.1个百分点。从贡献度来看,三者依次对GDP的贡献率为61.7%、19.2%和19.1%,消费主引擎作用显现,主要系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成效显现,消费需求不断释放。
上半年就业形势稳定,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恢复仍未达疫情前期水平,后期修复空间较大。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9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63.5%。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与5月份持平,比上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和农村外出务工就业较疫情前缺口仍然存在,但整体较前值明显改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42元,同比名义增长12.6%,两年平均增长7.4%,比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12.0%,两年平均增长5.14%,略低于经济增速。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25元,同比名义增长11.4%,实际增长10.7%,两年平均增长4.1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48元,同比名义增长14.6%,实际增长14.1%,两年平均增长6.28%。整体来看,可支配收入修复快于消费支出,但就业缺口的存在,显示居民对未来工作仍有不稳定预期,导致居民消费意愿修复缓慢。
图表 1: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数据来源:Wind,宜信财富
图表 2:就业缺口仍然存在
数据来源:Wind,宜信财富
中国:6月工业生产季节性因素不显著,维持较高景气,新产业为主要拉动力
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两年平均增长7.0%。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8.3%,比2019年同期增长13.5%,两年平均增长6.5%。从环比看,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56%。
6月工业增加值动能回升,维持较高景气度。通过对今年当月工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速的观察,发现今年季节性因素消失,我们预计这主要与经济结构不平衡以及疫情反复有关。4月之后工业增加值环比呈现触底回升态势,整体维持了较高韧性。对比2016-2019年五年平均增速6.25%来看,两年平均增速保持了较高水平,显示工业生产具有较高景气度。分三大类别来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7%,两年平均增长1.2%;制造业同比增长8.7%,两年平均增长6.8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6%,两年平均增长8.51%,三大类别中除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呈现稳步回升,其余两大类别均较前值有不同程度回落,其中制造业的回落或与二季度以来地产和出口回落等因素有关,采矿业回落至2016-2019年均值水平以下,或与国家对大宗商品监管有关。
新产业保持较快增速。从行业角度来看,6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4个行业保持同比增长,行业增长面为82.9%。从已公布的17个大类行业数据来看,两年平均增速超两位数的有6个。其中新动能行业增势持续强劲,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8%,两年平均增长13.93%,创有数据以来新高,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整体增速。从产品看,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的产量同比都保持了较快增长。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3.4%,两年平均增长7.86%,较前值回升,系新兴市场疫情影响以及海外需求持续上升,令我国工业品出口替代效应和需求效应延续。
图表 3:工业生产季节性因素不显著,维持较高景气
数据来源:Wind,宜信财富
图表 4:新产业保持较快增速
数据来源:Wind,宜信财富
中国: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55900亿元,同比增长12.6%;比2019年1-6月份增长9.1%,两年平均增长4.46%。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47957亿元,同比增长15.4%。从环比看,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35%。从三大类投资来看房地产、制造业和基建(不含电力)投资累计同比分别为15%、19.2%和7.8%,两年平均增长分别为8.25%、2.59%和2.42%。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两年平均增长4.46%,比一季度加快1.8个百分点,从月度变化来看,呈现了稳定恢复的态势。从三大产业来看,1-6月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累计同比增长分别为21.3%、16.3%和10.7%,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2.21%、3.27%和4.69%,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均表现不同程度回升态势。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两年平均增长14.6%,比一季度加快4.7个百分点。除此之外民间投资增速亦呈现加快态势,上半年,民间投资两年平均增长3.8%,比一季度加快2.1个百分点,反映了市场活力的加快。总体显示出有效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
具体三大类别投资来看: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回落系地产销售和土地市场降温。1-6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为1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连续12个月正增长,较2019年增长17.19%,两年平均增速达8.25%,低于前值8.6%;当月同比增速大幅下行至5.93%,前值9.84%,为连续五个月下降。
土地市场降温。6月46城市土地成交面积同比下降至-4.04%,为连续12个月以来首度负增长,两年平均增速为0.27%,远低于前值7.2%,百城土地溢价率亦下行至10.09%,为今年以来新低,本年购置土地面积累积同比下降至-11.8%,创2020年5月以来新低,两年平均增速为-6.51%。
地产销售回落,但竣工面积大幅上升。从房地产相关指标来看,1-6月房屋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竣工面积和商品房销售增速分别为3.8%、10.2%、25.7%和27.1%,两年平均增长分别为-2.07%、6.33%、6.07%和8.15%。其中仅销售增速不及前值,其余指标均较前值回升,尤其是竣工面积前值仅为1.61%。从当前数据表现来看,施工面积的回升会进一步推动后期竣工面积上升,叠加销售面积的回落,令房地产库存消化减速,有一定的回升迹象。另外需要注意,竣工面临的大幅回升或意味着后期建筑安装费用明显增加,可带动房产地开发投资增速的提高,在地产销售回落的情况下,将平滑化房地产市场的波动。
基建投资增速稳步回升。1-6月份基建投资(不含电力)累计同比增长7.8%,较2019年增长4.89%,两年平均增长2.42%,高于前值2.35%。对于含电力基建投资累计同比增长7.15%,较2019年增长7.07%,两年平均增长3.48%,高于前值3.3%,显示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公用事业)对基建的提振较为明显。6月基建投资表现好于前期,主要系地方政府新增债券加速发行,发行量达5335亿元,资金要素保障不断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对基建投资回升起到支持。
制造业投资显著改善。1-6月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为19.2%,较2019年增长5.25%,两年平均增长为2.59%,高于前值1.28%,从当月增速来看,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6月制造业同比增长16.39%,两年平均增长6.45%,为连续四个回升。从当月数据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率来看,已连续四个月成为主要动力。从公布的13个行业分项来看,其中8个行业实现了两年平均正增长,1-5月的数据中显示仍有一多半行业未恢复至2019年水平,其中医药制造业和计算机、通信行业、仪器仪表、黑色冶炼等四个行业两年平均增长较快,增速均超10%,前两者较前值明显回升,反映了海外部分国家疫情的严峻加大了医药制造业和线上办公的需求。
图表 5: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回升
数据来源:Wind,宜信财富
图表 6:制造业保持较高的拉动率
数据来源:Wind,宜信财富
图表 7:竣工面积大幅上升
数据来源:Wind,宜信财富
图表 8:二季度地方政府新增债发行大幅提高
数据来源:Wind,宜信财富
中国:6月实物消费(线上)进一步修复,后续消费有望稳定回升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904亿元,同比增长23.0%,两年平均增速为4.4%。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189997亿元,增长22.2%。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586亿元,同比增长12.1%;比2019年6月份增长10.0%,两年平均增速为4.9%。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3719亿元,增长13.1%。扣除价格因素,2021年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3.2%。从环比看,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7%。
消费修复持续,动能放缓。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与实际的两年平均增速水平均高于前值,显示消费修复持续,不一定要环比增速较前值有所回落,显示动能略有放缓。上半年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增速为26.4%,较2019年增长13.38%,两年平均增速6.48%,基本持平于前值,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从影响限额以上企业消费最大的前三大行业来看,除石油制品类较2019年仍为负增长,汽车和房地产后周期分别较2019年增长10.58%和11.56%,两年平均增长5.16%和5.62%。从当月数据来看,耐用品和可选消费品两年平均增速均较前值回升,其中可选消费维持了对整体消费较高的拉动率达7.8%,耐用品因其弹性较小,对整体消费的带动较小,但拉动率较前值有明显回升。可选消费中的主要拉动力是石油制品、汽车和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
实物消费(线上)进一步修复。1-6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累计同比增长18.7%,较2019年增长35.67%,两年平均增长16.48%,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累计同比增长23.2%,较2019年增长32.19%,两年平均增长14.98%,两者均较前值提速,显示疫情期间所激发的网上消费这一行为延续。相对于线上消费的持续提速,线下消费修复仍较缓慢,餐饮收入当月同比增长20.2%,两年平均增速为0.96%,较前值有所回落,同时商品零售当月同比为11.2%,两年平均增速为5.35%,较2019年增长10.98%,较前值微幅回升。我们认为目前疫情后周期对线下消费仍有约束,同时居民受就业不稳定性的影响,导致消费支出低迷,令整体消费修复缓慢。
图表 9:社零增速进一步修复
数据来源:Wind,宜信财富
图表10:实物消费(线上)向好
数据来源:Wind,宜信财富
中国:6月进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按美元计价,中国6月出口2814.2亿美元,同比增长32.2%;进口2298.9亿美元,同比增长36.7%;贸易顺差515.3亿美元。其中进口增速较上月有所放缓,出口增速较上月加快,整体数据均好于预期。
6月份出口同比增速好于预期,维持高增态势,系海外需求向好及“替代效应”延续因素。中国出口自去年6月份至今已连续13个月保持正增长,1-6月出口累计同比增长38.6%,两年平均增速达13.83%,较前值加快。出口保持高增主要来自于全球经济的的持续修复,带动外部需求向好。6月全球综合PMI高达56.6%,虽略低于前值58.5%,但位于2011年2月以来第三高位,欧元区、美国和英国制造业PMI均位于60%以上,显示发达经济体复苏强劲。主要贸易国中,欧盟和日本贡献较率上个月有明显提升,而美国和东盟则有趋弱迹象,主要与美国经济恢复向本土服务修复转向有关,东盟则继续受制于疫情影响,也是我国出口“替代效应”得以延续因素。从重点商品来看,劳动密集型商品回升较为明显。
6月份进口同比保持高增,受助于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行。6月份进口当月同比增速为连续10个月正增长,创十年以来新高,1-6月累计同比增长36%,两年平均增速达12.8%,高于前值。从主因素来看,依然受助于大宗商品价格的上行,尤其是相关铁、铜矿砂和煤的上行,农产品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速,这与中美协议有关。从三大类别来看,仅机电产品对进口的拉动率较上个月有所回升,其余均有小幅回落。分重点商品来看,铁矿砂、集成电路和原油对进口带来较高的拉动率,分别达6.28%、4.42%和2.39%。
图表11:中国6月进出口保持高增长
数据来源:Bloomberg,宜信财富
图表 12:大宗商品为进口的主要拉动力
数据来源:Wind,宜信财富
美国:6月通胀高于预期,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转移
美国6月CPI同比增长5.4%,预期增长4.9%,前值增长5.0%;核心CPI同比增长4.5%,预期增长4.0%,前值3.8%,创30年新高。CPI环比增长0.9%,预期增长0.5%,前值增长0.6%;核心CPI环比增长0.9%,预期增长0.4%,前值0.7%,创2008年来最大涨幅。6月PPI同比增长7.3%,预期增长6.7%,前值增长6.6%。核心PPI同比增长5.6%,预期增长5.1%,前值增长4.8%。
服务业恢复推动价格持续上行。6月CPI和PPI的翘尾因素呈现明显下降,但新涨价因素则分别攀升至4.5%和5.4%,其中CPI主要来自于能源、二手车和食品价格的上涨。不过若剔除能源和食品价格后的核心CPI同比增长达4.5%,创了近30年新高,显示美国经济在持续恢复,尤其是随着疫苗接种覆盖率的上行,居民活动放开后服务行业的持续修复。同时还受到供应瓶颈的问题,劳动成本的上升与芯片短缺,导致了生产厂商将成本转稼至消费者,令CPI价格呈现超预期上行。其中CPI中能源环比增加2.3%,交通运输环比上行至3.5%,为连续八个月保持向上增长势头,住宅和食品相关商品价格环比增长分别为0.6%和0.7%,亦高于前值。PPI的上升仍受到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上升的影响,带动了大宗商品价格和能源相关商品价格的上行。
此前美联储表现高通胀将是暂时性的,随着翘尾因素的回落,通胀水平将随之下行,但从本月数据表现看出,由于供应瓶颈问题的凸出以及美国经济从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的转移,将令价格水平维持在相对高位,在持续性影响下“通胀目标实现”预期增强,或促使美联储提早调整缩表进程。
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转移。美国6月零售环比增长0.6%,高于市场预期-0.3%,其中剔除汽车环比数据为1.3%,远高于预期和前值。其中零售销售和核心零售销售分别为6213.4亿美元、4982.2亿美元。从15个零售商品类别来看,有10个类别呈现了正增长态势,其中杂货零售、电子产品和电器、服装和餐饮的销售额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显示在政府刺激、预防性储蓄下降以及疫苗接种覆盖率上升的情况下,美国消费由此前的商品消费逐步的转向服务消费。
图表 13:6月服务类商品价格继续上行
数据来源:Wind,宜信财富
图表14:服务消费呈现良好增长态势
数据来源:Wind,宜信财富
重大政策及事件追踪
疫情:上周全球新增确诊人数有所上升,疫苗接种率增速略有提升
截止7月18日,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认病例逾1.9亿例,现有确诊病例逾1705万人,累计死亡逾409万人,7月日均增量逾45万人,较6月日均新增38万人有明显上升,不过新增死亡病例呈现明显下降,7月日均死亡5.25万人,较6月日均死亡6.2万人明显下降,主要来自于印度新增死亡病例的下降。从疫苗接种率来看,截止7月17日,全球疫苗接种逾36.1亿剂,至少接种一剂疫苗的接种率为26.1%,接种率增速较上周略有上升。
从疫情分布的主要经济体和国家来看呈现上升态势,欧美地区疫情再度升级,但拉美地区疫情随着疫苗接种的有序进行得到缓解。受Delta变异毒株影响,欧美疫情升级。美国上周日均新增3.9万例,日均新增死亡298例,目前有90%左右的新冠新增病例来自于变异毒株。与之类似的是,欧洲部分国家新冠疫情新增病例中Delta病毒比例同步明显增加。英国上周四单日新增4.2万例,创1月15日以来新高,而且死亡人数有上升迹象。但英国首相约翰逊并不打算重启一些限制封锁的措施以抑制病毒的传播。欧洲疾控中心发布报告称,三分之二的欧洲国家的疫情呈上升趋势,15至24岁的病例增加最多。新兴市场中印度好转,东南亚与拉美仍面临严峻的疫情防控压力。印度新增数据持续改善,新增感染人数自从创新高的41万之后连续下降至3.8万例左右。东南亚疫情创历史新高,其中印尼日均新增确诊病例为4.8万例,为全球最高。与此同时,泰国的单日新增病例也创本国新高。此外,阿根廷新冠疫情死亡率较高,尽管第二波疫情爆发以来感染人数有所下降,但日均死亡人数仍在400左右。
从疫苗接种情况来看,全球疫情接种速率略有提升,不过发达国家接种放缓,新兴经济体接种速率较上周无明显变化。截止7月16日,欧洲和美国分别累计接种5.8亿剂和3.36亿剂。其中美国7月日均接种67万剂,较6月日均105万剂大幅下降,其中至少接种一剂疫苗的覆盖率达55.44%,完全接种覆盖率达48%。欧洲地区以德国、英国和法国接种较高,分别累计接种8562万剂、8170万剂和6317万剂,按至少接种一剂占比看,英国、德国、法国分比为68%、59.2%和54.42%。另外我们关注到,日本地区疫苗接种大幅上升,累计接种6671万剂,按至少接种一剂占比达32.4%,日本官员表示日本疫苗接种率最终将超60%,将进一步提高增强年轻人积极性。新兴市场中印尼接种加速,上周日均接种提高至90万剂,此前接种较快的中国和印度均呈现回落态势。对于近期疫情升级的东南亚区来看,整体接种比例较低,除新加坡外,至少接种一剂的占比逾70%,泰国、马来西亚接种率分别为15%和30%,越南仅4%。
图表 15:全球新增确诊病例人数上升
备注:新兴经济体主要国家包括:巴西、印度、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土耳其、波兰、马来西亚。
数据来源:Wind,宜信财富
图表 16:新兴与发达经济体接种率增速略有下滑
备注:发达经济体主要包括:美国、英国、欧元区;
数据截止:2021/7/16
数据来源:Our World In Data,宜信财富
大类资产上周走势回顾
股市:上周权益类市场表现不一
上周全球股市表现呈分化态势,其中MSCI发达市场指数下跌0.9%,MSCI新兴市场指数上涨1.7%,标普500下跌1.0%,欧洲STOXX600下跌0.6%,香港恒生指数上涨2.4%。A股延续良好表现,中国沪深300上涨0.5%,创业板指上涨0.7%。
上周美国股市呈现倒V行情。主要系下半周疫情对需求端有所冲击,以及通胀水平上涨导致美联储提前收紧货币政策的预期增强。首先,Delta病毒开始席卷欧美发达地区。虽然疫苗接种覆盖率上升,但因Delta病毒蔓延,使得欧美国家疫情呈现反弹态势,令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增加。其次,结合上周美国CPI超预期表现,疫情的反弹将进一步加剧供应链矛盾。虽就业水平有所提高,但在经济增长以及供需错配的影响下,未来通胀水平或维持在较高水平,美联储提前收紧货币政策的可能性仍然较大。欧洲市场也经历了先起后落的过程。在变异病毒的担忧下,市场对通胀水平上升的担忧逐渐加剧,风险偏好有所削弱。其中英国富时100指数跌1.6%,因英国央行副行长Ramsden发表言论,货币政策将有所收紧,引发市场情绪波动。
对于新兴市场而言,虽变异毒株促使局部疫情出现反复,但由于疫苗接种速度的提高,复工复产仍然处于相对平衡的速度。国内A股短期走势较强,主要系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部分经济指标好于预期,另外,央行开启全面降准,对冲下半年MLF到期、地方政府债发行的压力。我们认为A股将存在更多结构性的机会。下半年国内政策相对上半年将边际性放松,或对市场形成一定的支撑。
图表 17:上周全球主要股市涨跌不一
数据来源:Wind,宜信财富
图表18:上周各主要国家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
数据来源:Wind,宜信财富
债券:各主要国家主权债收益率下行
上周主要国家主权债收益率呈现下行态势,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下行6.9、2.9和7.6个基点至1.29%、0.63%和1.28%,主要系避险情绪上升。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降4.8个基点至2.94%,反映出在经济动能减弱的情况下,央行降准对市场流动性所产生的影响。
上周,美债收益率下行维持低位,主要系实际利率快速走低。在全球经济复苏的背景下,变异毒株在欧美地区的扩散对需求端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抑制,市场对修复进程放缓的担忧以及美国财政部TGA账户的释放,使得实际利率快速下行,带动美债收益率呈下行态势。不过由于通胀数据的超预期,美联储相关缩表措词略偏鹰派,整体来看美联储更倾向于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性。然而8月之后,我们预计债务上限压力暂时性得到缓解,TGA账户余额压降压力减少,无论财政部是否发行债务,均将对市场流动性产生收缩压力。欧洲主权债中,英国国债收益率降幅明显,主要与疫情恶化有关,导致避险情绪上升。中国方面,中国国债收益率因央行降准导致收益率于上半周下降4.8个基点,后期因市场对货币政策产生分歧,在区间内震荡。
外汇:上周美元指数上涨,非美货币呈现不同程度贬值
上周美元指数上行0.6%,欧元兑美元下跌0.6%,新兴市场货币指数上升0.3%。美元兑G-10货币贬值,与美债收益率下行的逻辑保持一致。美元指数上行系美国经济修复向好以及全球复苏遇阻致避险情绪增强,令资金向美元资产流入。
Delta病毒在欧美地区传播迅速致市场对全球经济复苏担忧加剧,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增长在需求端受到病毒冲击下表现依旧强势,6月份公布的美国零售销售数据以及通胀数据均远超预期,叠加美联储官员鹰派言论,令市场关于美联储前收紧货币政策的预期或有所提前。其他主权货币在美元小幅走强的影响下呈下行态势。中国方面,则因经济稳中向好,同时,央行降准也被市场充分消化,在美元指数上行的情况下,保持了一定的韧性。
原油:阿联酋与沙特有望达成协议,令原油价格下行
上周布伦特原油价格下跌2.6%,收于美元73.59/桶,WTI原油下跌3.45%,收于美元71.26/桶。原油下行主要系部分利空因素限制了油价上行的空间。主要源于阿联酋与沙特达成协议,阿联酋将在未来获得了更多的生产配额。市场对阿联酋可能单方面增产的担忧令油价承压。除此之外,变异毒株引起的疫情反复使得市场对需求端的复苏担忧加剧,继而令油价下行。对于后期来看,我们目前原油基本面转好,库存回落,但需求在疫情影响下仍有一定不确定性。
图表 19:上周美元指数上行
数据来源:Wind,宜信财富
图表 20:上周原油价格下行
数据来源:Wind,宜信财富
图表21:上周权益市场表现不一
数据来源:Bloomberg,宜信财富
图表 22:上周国债收益率普跌
数据来源:Bloomberg,宜信财富
图表23:上周美元指数上行
数据来源:Bloomberg,宜信财富
图表 24:上周美欧高收益债价格普涨
数据来源:Bloomberg,宜信财富
图表 25:2021年2月10日前后各大类资产涨跌幅
数据来源:Bloomberg,宜信财富
声明:
本文中经济、疫情等数据来源为Wind和Bloomberg数据库以及美联储官网,市场数据来自Wind和Bloomberg数据库。
风险提示:
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过往成绩表现不代表未来业绩,投资可能带来本金损失。本文仅作为信息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内容的准确与完整性不做承诺与保障。任何人依据本文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信息发布方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