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及大类资产配置周报观点摘要
上周全球股市普遍上涨,美元指数继续回落。上周全球经济数据总体正面、美联储公布新的长期目标和货币政策框架,这些均有利于提升市场风险偏好和经济增长预期,带动美国标普500、欧洲STOXX600和中国沪深300分别上涨3.3%、1%和2.7%。上周创业板注册制落地,带动中国创业板指数大涨4.8%。相应的,全球主权债和投资级别信用债价格指数普遍回调,高收益债价格指数表现较好。外汇方面,美联储把通胀目标定在“平均”2%,意味着美国低利率政策将维持相当长的时间,市场对后续美元看跌的预期也更为一致,美元指数全周下跌0.9%至92.4。人民币受美元走弱、工业利润数据强劲以及上周中美高层就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落实进行建设性的通话,带动人民币对美元连续第五周升值至6.86。
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调整,总体符合预期,低利率政策将维持相当长时间。鲍威尔上周在2020年杰克逊霍尔的全球央行大会上公布的调整后的货币政策框架主要变化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引入平均通胀目标制( to achieve inflation that averages 2 percent over time),相比于之前2%的长期通胀目标,这个调整意味着美联储对未来通胀高于2%情况有更大容忍度。二是将 “通胀与长期目标的偏离、就业与最大就业的偏离(deviations)”,调整为“相较最大就业水平的短缺程度(shortfall)”,这种措辞上的调整,或许意味着美联储对就业关注度提高。总体上,鲍威尔讲话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即美国低利率的状况将会维持很长时间。向前看,未来市场的关注点将转至美国新一轮财政刺激能否落地。
国内方面,上周高层会议举行专家座谈会,明确“十四五”规划五大重点方向,其中“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重中之重。另外,上周中美就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落实等问题,进行了具有建设性的对话,双方同意创造条件和氛围,继续推动经贸协议落实,这一表态令中美经贸领域的不确定性有所缓解。不过,随着美国大选的临近,中美关系仍存不确定性。
经济数据方面,上周公布的欧美数据总体正面,其中美国个人消费和收入增速均好于预期,耐用品订单环比增速进一步提升且好于预期,显示美国7月消费市场进一步复苏。不过,美国就业仍是薄弱环节,截至8月22日的当周的首次申请失业金人数仍高于100万人。欧洲方面,德国8月IFO商业景气指数和IFO预期指数较7月继续攀升,创今年3月和2018年12月以来最高水平,表明企业对未来的经济预期较为乐观。不过西班牙、法国等疫情的再次恶化,拖累8月的欧元区PMI回落,但仍处于扩张区间。国内数据方面,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9.6%,增速比6月份加快8.1个百分点,已连续3个月同比正增长,且增速逐月加快,显示企业经营状况的复苏势头进一步巩固。
本周主要看点:中国8月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指数;美国8月ISM制造业指数及非农就业人数;欧元区7月失业率和8月CPI。
正文
//重要经济数据分析
中国:7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强势提升,工业产成品存货增速回落,市场需求有所改善。
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同比增长19.6%,增速比6月份加快8.1个百分点,已连续3个月同比正增长,且增速逐月加快。7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提升主要是因为工业品价格降幅继续收窄(PPI同比增速从6月的-3%进一步提升至-2.4%),以及企业经营成本和费用下降的带动。从1-7月看,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下降8.1%,降幅比1-6月份进一步收窄4.7个百分点。具体来看:
●7月份,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2个行业利润实现正增长,数量比6月增加9个;有24个行业利润增速比6月份加快,数量比6月增加9个。
具体来看,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利润显著增长。7月份,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44.3%,增速比6月份加快30个百分点。其中,汽车行业受益于销售回暖和投资收益增加,利润增速由6月份的16.9%大幅上升至125.5%;升级类电子产品需求上升推动电子行业利润增长38.6%,增速比6月份加快27.6个百分点;通用和专用设备行业利润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加快在6-9个百分点之间。7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36.5%,增速比6月份加快27.5个百分点。
●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同比减少0.67元,已连续2个月同比下降,且降幅进一步加大;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同比下降0.02元。这显示今年以来,为缓解企业经营压力,“降成本”政策效果有所显现。
●7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长7.4%,增速比6月末回落0.9个百分点,已连续4个月回落。
美国:7月消费和投资表现均好于预期,就业市场依然存在压力
上周公布的美国7月份的消费和投资数据,总体表现好于预期。7月的个人消费支出环比增速为1.9%,好于预期的1.5%,但低于前值6.2%。7月份的个人收入增速同样好于预期,个人收入环比折年率录得0.4%,好于预期的-0.4%,此前两个月均为负增长。同时,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也继续回升,环比增长0.3%,同比增长1.0%,为近四个月最高。7月耐用品新增订单环比上涨11.2%,好于预期的4.5%和前值7.6%。7月的耐用品新增订单同比增速也进一步回升至-7.9%,为3月以来最高。
就业市场近期持续走弱,截至8月22日的当周的首次申请失业金人数为100.6万人,略高于预期的100万,这是该数据在8月初下降至97万后连续第二周位于100万以上。两党迟迟未能就新一轮刺激方案达成一致,或影响了就业人数。上周公布的8月份的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终值为74.1,略高于初值72.8%,但仍远低于疫情前的水平。不过美联储的每周经济指数(WEI)依然延续了回升的势头,截至8月22日当周,该数据为-4.9%,为3月28日以来最高。
欧洲:企业对德国经济复苏前景持乐观态度,法国、西班牙疫情恶化值得担忧
上周德国公布了2020年二季度GDP数据的终值,环比增速为-9.7%,好于初值-10.1%,同比增速为-11.3%,也好于预期的-11.7%。德国经济研究信息中心还公布了最新的IFO商业景气指数,德国8月IFO商业景气指数较7月继续攀升,达到92.6,为3月以来最高水平,IFO预期指数也攀升至97.5,为2018年12月以来最高,表明企业对未来6个月的经济预期非常乐观。
目前欧元区经济表现再度分化,主要因为法国、西班牙等地区疫情再次恶化,并拖累8月的欧元区PMI从54.9下降至51.6。上周法国新冠肺炎单日确诊人数回升至7000人以上,西班牙接近万人,若该状况持续,欧央行或在9月份再次加大货币刺激力度。
//重大政策及事件追踪
疫情:上周全球新增确诊病例人数高位徘徊,新增死亡人数有所下降。
截至8月28日,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将近2500万人,累计死亡近85万人。过去7天(8月22日至28日)合计新增确诊179万人,与8月15日至21日的176万人基本持平。8月28日当日,全球新增确诊28万人,仍然较高。
分国别看,8月28日当日,美国、巴西和印度分别新增确诊4.8万人、4.7万人和7.7万人,这三个国家合计新增确诊人数占到全球新增确诊人数的61%。另外,欧洲的西班牙疫情仍在不断恶化,过去7天(8月22日至28日)西班牙新增确诊5.3万人,较之前周(8月15日至21日)的4.3万人继续提升。亚洲方面,韩国近期疫情有所反弹,过去7天合计新增确诊2398人,较8月15日至21日的1963人继续上升。日本、香港的疫情在过去7天继续进一步有所缓和。
从新增死亡情况看,过去7天(8月22日至28日)全球合计3.7万人,较8月15日至21日的4万人回落。美国过去7天新增死亡6765人,较8月15日至21日的7665人也回落。
中国:中美仍在积极推动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落实。
8月25日上午,刘鹤应约与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财政部长姆努钦通话。双方就加强两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落实等问题进行了具有建设性的对话。双方同意创造条件和氛围,继续推动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落实。
据人民日报报道,了解会谈情况的人士透露,中美双方经贸会谈融洽顺畅,尤其在农业、金融等方面的交流比较顺畅。我们认为,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作为特朗普政府的“政绩工程”,其必定会努力推动经贸协议的落实。从数据看,今年前7个月中国总体进口金额同比下降5.7%,其中自美进口金额同比下降3.5%。考虑到疫情对上半年进口的抑制,为了保证协议的最终落实,预期下半年中国自美进口增速将加速提升。
近期中美之间的噪音摩擦随着第一阶段经贸会谈的举行略有降温,比如有消息称,特朗普政府正在暗示美国公司可以继续在中国使用微信,刺激腾讯、苹果等股价近期上行。不过,随着美国大选的临近,中美关系之间的不确定性短期仍然较高,对市场的扰动将持续。
中国:专家座谈会点出“十四五”规划五大重点方向。
8月24日下午,高层领导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他在讲话中指出了五大重点方向:第一,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第二,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第三,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第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第五,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
习总书记强调,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我们认为,专家座谈会再次表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扩大内需、促进科技创新、打造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可能是“十四五”期间政策的主要着力点和大方向。
美国:美联储公布新的长期目标和货币政策框架
上周四(8月27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2020年杰克逊霍尔的全球央行大会上公布了调整后的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这次框架的调整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引入了更加灵活的平均通胀目标制( to achieve inflation that averages 2 percent over time),相比于之前2%的长期通胀目标,这个调整意味着美联储会对未来通胀高于预期的情况有更大的容忍度。二是将原本“通胀与长期目标的偏离、就业与最大就业的偏离(deviations)”,调整为“相较最大就业水平的短缺程度(shortfall)”,这种措辞上的调整,或许意味着美联储对就业的关注度提高。
美联储对货币政策框架的调整,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前经济环境的变化,按照美联储的表述:美国经济在疫情之前经历了创纪录的扩张,劳动力市场强劲,但通胀依然没有上升。如果通胀长期低于2%,可能导致长期通胀预期下降,引入“平均通胀目标制”将有利于遏制长期通胀预期的下降。
但这次货币政策框架的调整,并没有明显超预期的内容,事实上,这次调整可以看作是美联储对原本政策方向的进一步重申,即低利率的状况会维持很长时间。按照6月份美联储会议的声明,美联储官员预计至少在2022年底前都不会加息。在美国经济目前表现尚可的背景下,美联储确实也没有积极加码政策刺激的动力。需关注新一轮财政刺激能否落地,这将决定美联储是否会在9月会议上采取新的行动。
//大类资产上周走势回顾
股市:全球股市整体上涨,A股创业板止跌转升
上周全球股市整体走高,MSCI发达市场上涨2.7%,新兴市场指数上涨2.8%。标普500指数上涨3.3%,欧洲STOXX600指数上涨1.0%。中国沪深300指数上涨2.7%,创业板指上涨4.8%,香港恒生指数上涨1.2%。
经济数据整体表现良好,刺激了上周欧美股市的上涨。同时,美联储对货币政策框架的调整强化了其维持长期利率低位的态度,也对风险资产形成支撑。美股上周各行业普遍录得上涨,通信设备和信息技术行业依然领涨,以高科技企业为主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年初至今已经上涨30.3%,道琼斯工业指数上周也成功抹平年内跌幅,实现了年初至今0.4%的涨幅。
日本股市上周原本持续上涨,但首相安倍晋三上周五突然宣布因健康状况辞职,导致日本市场突然震荡,日经225指数当日下跌1.4%,全周累计下跌0.2%。这或许反映了市场对日元升值的预期,因为日元一直被“安倍经济学”相关政策压制,安倍辞职后可能会导致日元升值。上周五当天日元对所有主要货币均显著升值。
A股上周整体上涨,“喝酒吃面”行情延续,食品饮料、休闲服务板块继续领涨,不过医药、计算机、传媒等行业也有不错的表现,带动创业板走强。创业板指逆转了8月以来的持续下跌走势,上周累计上涨4.8%。上周创业板注册制落地,吸引部分资金流入市场,同时加大了市场整体活跃度,但可能部分程度上分流了科创板的资金,上周科创50指数下跌2.4%。
债券:上周全球主权债及投资级别信用债价格走势疲弱。
上周全球主权债价格普遍走软,并带动全球投资级别信用债价格指数也小幅回落。美国、德国、中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上升9.3、9.9、8.7、10.5和14.1基点至0.72%、-0.41%、3.07%、0.31%和1.02%。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上周四表示,美联储现在将寻求让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通胀率维持在2%,即通胀在“一段时间内”高于2%来中和通胀在一段时间内低于2%的影响,将更多的重点放在抗击失业问题上。这表明美联储的政策退出将是极为缓慢的,刺激经济增长仍将是政策的主要发力点。这提升了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回升的预期,被视为经济预期指标的美国2年期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利差扩大至60基点左右,为6月10日以来最阔水平,再加上全球股市也均气氛正面,市场风险偏好抬升,打压全球主权债和投资级别信用债的表现。上周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3%以上,主要受7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创两年高位,印证经济仍处回暖势头中,以及政府债券供给压力较大等多方面影响。上周全球高收益债券普遍表现较好,价格指数普遍上涨0.4-0.9%。
外汇:上周美元指数明显回调,人民币对美元连续第五周升值。
上周美元指数回落0.9%至92.37,主要是市场对未来美元低利率的预期,带动美元指数的回落。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上周五公布的数据显示,最近一周投机客持有的美元净空头仓规模增加至336.8亿美元,之前一周净空仓规模为315.6亿美元。英国央行总裁贝利上周五表示,在冠状病毒封锁带来冲击后,英国央行有更多弹药来支持经济,这一表态带动英镑对美元升至1.34,全周升值2%。人民币兑美元上周升值0.9%至6.86,迎来连续第五周升势,亦为七周来最大升幅。上周中美高层就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落实进行通话,市场不确定性缓解,风险偏好回升。不过未来仍需关注中美局势变化对人民币的扰动。
原油市场:飓风影响有限,油价小幅上涨
上周布伦特原油小幅上涨1.6%,收于45.1美元/桶,美国原油上涨1.3%,收于43.0美元/桶。虽然上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和德克萨斯州的石油工业中心遭遇了超强飓风的袭击,但风暴的杀伤力有限,没有对原油产量造成很大影响。美国油服公司贝克休斯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28日当周,石油钻井总数减少3座至180座,对油价形成小幅支撑。不过其他数据显示原油库存正在增加,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21日当周,精炼油库存增加138.80万桶,预期减少5万桶,前值增加15.2万桶;当日,美国石油协会(API)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21日当周,API精炼油库存增加225.9万桶,此前预期为减少100万桶,前值为减少96.4万桶。在原油需求没有显著好转之前,油价上涨的动能较弱,中短期内将继续在当前区间波动。
声明:
本文中经济、疫情等数据来源为Wind和Bloomberg数据库以及美联储官网,市场数据来自Wind和Bloomberg数据库。